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区域 | 第13-16页 |
1.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14页 |
1.3.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3.3 资源型城市概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5.1 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5.2 城镇化质量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5.3 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6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1.6.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1.6.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 第24-25页 |
2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 | 第25-33页 |
2.1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 第25页 |
2.2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5-32页 |
2.2.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 | 第25-26页 |
2.2.2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29页 |
2.2.3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 第29-32页 |
2.3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量化的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3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总体特征分析 | 第33-47页 |
3.1 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总体特征 | 第33-35页 |
3.2 城镇化质量结构特征分析 | 第35-42页 |
3.2.1 经济发展质量 | 第35-37页 |
3.2.2 社会发展质量 | 第37-38页 |
3.2.3 城市基础设施质量 | 第38-39页 |
3.2.4 城乡统筹质量 | 第39-40页 |
3.2.5 生态环境质量 | 第40-41页 |
3.2.6 城镇化质量各结构均值比较 | 第41-42页 |
3.3 总体结构特征综合分析 | 第42-43页 |
3.4 城镇化质量内部结构比较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4 黄河流域不同资源类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分析 | 第47-65页 |
4.1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分类 | 第47-62页 |
4.1.1 资源类型分类 | 第47-48页 |
4.1.2 资源类型的比较 | 第48-62页 |
4.2 不同资源类型内部结构比较 | 第62-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5 黄河流域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分析 | 第65-83页 |
5.1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阶段 | 第65-81页 |
5.1.1 发展阶段分类 | 第65-67页 |
5.1.2 发展阶段的比较 | 第67-81页 |
5.2 不同发展阶段内部结构比较 | 第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6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 第83-89页 |
6.1 总体提升对策 | 第83-85页 |
6.1.1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 第83页 |
6.1.2 提高社会发展质量 | 第83-84页 |
6.1.3 提高城乡统筹质量 | 第84页 |
6.1.4 充实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 第84-85页 |
6.2 不同类型提升对策 | 第85-89页 |
6.2.1 不同资源类型城市 | 第85-86页 |
6.2.2 不同发展阶段城市 | 第86-89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89-9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