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新型次氯酸、硫化氢荧光探针研制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9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探针的设计原理第14-20页
        1.2.1 荧光探针基础介绍第14页
        1.2.2 设计策略第14-19页
        1.2.3 响应模式第19-20页
    1.3 对荧光探针的影响因素第20-23页
        1.3.1 化合物结构对荧光探针的影响第20-23页
        1.3.2 外部环境的影响第23页
    1.4 荧光化学探针的识别机制第23-26页
        1.4.1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24页
        1.4.2 光致电子转移第24-25页
        1.4.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25页
        1.4.4 激态分子内质子转移第25-26页
        1.4.5 单体-激基缔合物第26页
    1.5 H2S荧光探针第26-30页
        1.5.1 叠氮基类H2S探针第27-28页
        1.5.2 基于醛基亲核加成反应类H2S探针第28-29页
        1.5.3 基于二硝基苯醚切断反应类H2S探针第29页
        1.5.4 具有反应活性二硫化物类H2S探针第29-30页
    1.6 HOCl荧光探针第30-34页
        1.6.1 硫代氨基脲类HOCl探针第30-31页
        1.6.2 内硫脂类HOCl探针第31-32页
        1.6.3 苯肼类HOCl探针第32页
        1.6.4 含有硒原子类HOCl探针第32-33页
        1.6.5 含有肟结构类HOCl探针第33-34页
    1.7 香豆素类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现状第34-37页
    1.8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37-39页
        1.8.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37-38页
        1.8.2 研究内容第38页
        1.8.3 技术路线图第38-39页
第二章 基于二乙胺基香豆素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及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第39-51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实验部分第39-42页
        2.2.1 仪器和试剂第39-40页
        2.2.2 化合物的合成与分离第40-41页
        2.2.3 测量方法第41页
        2.2.4 细胞的培养与成像第41-4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2-48页
        2.3.1 Cou-HOCl-1 探针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第42页
        2.3.2 光谱性质第42-45页
        2.3.3 pH值对探针的影响第45-46页
        2.3.4 响应时间第46页
        2.3.5 选择性实验第46-47页
        2.3.6 反应机理第47-48页
    2.4 自来水和细胞中次氯酸根离子的检测研究第48-49页
    2.5 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次氯酸比色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第51-61页
    3.1 引言第51页
    3.2 实验部分第51-53页
        3.2.1 仪器和试剂第51页
        3.2.2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51-52页
        3.2.3 测量方法第52-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3.3.1 探针分子Cou-HOCl-2 的设计与合成第53页
        3.3.2 光谱性质第53-56页
        3.3.3 pH值对探针Cou-HOCl-2 的吸收光谱的影响第56-57页
        3.3.4 反应时间第57-58页
        3.3.5 选择性第58-59页
    3.4 自来水中次氯酸的检测研究第59-60页
    3.5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一种高选择性硫化氢荧光探针的研制第61-71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4页
        4.2.1 仪器及试剂第61-62页
        4.2.2 化合物的合成第62-64页
        4.2.3 测量方法第6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4-69页
        4.3.1 探针分子的设计与合成第64页
        4.3.2 光谱性质第64-67页
        4.3.3 pH影响第67-68页
        4.3.4 选择性第68页
        4.3.5 响应时间第68-69页
        4.3.6 反应机理第69页
    4.4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5.1 结论第71页
    5.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星齿轮传动的故障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聚多巴胺活化甲壳素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