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休闲观光农业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休闲观光农业特征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休闲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23-35页 |
3.1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 第23-30页 |
3.1.1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3.1.2 东莞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机遇 | 第25-26页 |
3.1.3 东莞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挑战 | 第26-27页 |
3.1.4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景区调研数据分析 | 第27-30页 |
3.2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优势 | 第30-35页 |
3.2.1 优越的区位条件 | 第30页 |
3.2.2 便捷的交通体系 | 第30-31页 |
3.2.3 优美的生态环境 | 第31-32页 |
3.2.4 适宜的气候条件 | 第32页 |
3.2.5 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 | 第32页 |
3.2.6 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 第32-33页 |
3.2.7 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33页 |
3.2.8 广阔的客源市场 | 第33-35页 |
第四章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4.1 发展起步晚、开发程度低 | 第35-36页 |
4.2 规范不够、效益不高 | 第36-37页 |
4.3 缺少有效的营销规划和品牌支撑 | 第37页 |
4.4 相关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4.5 休闲观光农业景区设计不符合游客期待 | 第38页 |
4.6 本地旅游市场尚未充分开发,尚未向周边推广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国内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39-47页 |
5.1 美国观光农业现状及启示 | 第39-41页 |
5.1.1 完善的旅游支撑体系 | 第39-40页 |
5.1.2 政府对产业进行扶持 | 第40页 |
5.1.3 因地制宜,体验互动 | 第40-41页 |
5.1.4 集群化发展 | 第41页 |
5.1.5 通过农业节庆提升影响力 | 第41页 |
5.2 我国台湾地区观光农业现状及启示 | 第41-44页 |
5.2.1 规划细分市场进行准确定位 | 第42页 |
5.2.2 围绕经营主题开发多元产品 | 第42-43页 |
5.2.3 以持续变化的创意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功能 | 第43页 |
5.2.4 利用景观设计营造休闲旅游氛围 | 第43-44页 |
5.3 我国内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44-47页 |
5.3.1 北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 第44页 |
5.3.2 上海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 第44-45页 |
5.3.3 南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 第45-47页 |
第六章 东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52页 |
6.1 因地制宜地开发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 | 第47-49页 |
6.2 打造品牌和农事节庆文化,挖掘直播经济 | 第49页 |
6.3 注重当地企业经营情况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业队伍素质 | 第49-50页 |
6.4 注重多渠道宣传造势,提高知名度 | 第50-51页 |
6.5 政府支持促进休闲观光农业管理 | 第5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7.1 结论 | 第52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52-53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