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一、长沙市历史背景简介 | 第13-14页 |
二、长沙市高等教育简介 | 第14页 |
三、长沙市当代公共雕塑体系简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9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9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9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途径 | 第19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和校园文化概述 | 第21-26页 |
第一节 长沙市高校区域分布与调研院校 | 第21-23页 |
一、长沙市高校区域分布 | 第21页 |
二、调研院校的选择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校园公共雕塑概念辨析 | 第23-24页 |
一、雕塑的概念 | 第23页 |
二、公共雕塑的概念 | 第23-24页 |
三、校园公共雕塑概念 | 第24页 |
第三节 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长沙市校园公共雕塑现状及特点 | 第26-55页 |
第一节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的分类 | 第26-45页 |
一、名人雕塑 | 第26-31页 |
二、纪念性雕塑 | 第31-35页 |
三、象征性雕塑 | 第35-40页 |
四、装饰雕塑 | 第40-44页 |
五、其它雕塑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问卷调查分析 | 第45-52页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第45-47页 |
二、问卷数据分析 | 第47-52页 |
第三节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52-55页 |
一、题材丰富,种类繁多 | 第53页 |
二、以名人雕塑、纪念性雕塑和象征性雕塑为主 | 第53页 |
三、部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无法有效体现 | 第53页 |
四、部分作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 第53-54页 |
五、部分作品后期维护不够充分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部分国内其它高校校园公共雕塑的分析与比较 | 第55-60页 |
第一节 部分艺术类专门院校校园公共雕塑 | 第55-58页 |
一、四川美术学院校园公共雕塑 | 第55-57页 |
二、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公共雕塑 | 第57-58页 |
三、小结 | 第58页 |
第二节 清华大学校园公共雕塑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设计原则与方法探索 | 第60-65页 |
第一节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设计原则探索 | 第60-63页 |
一、绿色环保原则 | 第61页 |
二、以人为本原则 | 第61页 |
三、特色文化原则 | 第61页 |
四、创新性原则 | 第61-62页 |
五、空间合理性原则 | 第62-63页 |
第二节 长沙市高校校园公共雕塑设计方法探索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创作实践与探索 | 第65-77页 |
第一节 为舍己救人英雄李春华塑像 | 第65-70页 |
一、位置选择 | 第65-66页 |
二、表现形式选择 | 第66-67页 |
三、材料选择 | 第67页 |
四、尺寸大小设计 | 第67-68页 |
五、色彩设计 | 第68页 |
六、相关辅助设计 | 第68页 |
七、民意调查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其它创作 | 第70-77页 |
一、蒋啸镝教授塑像 | 第70-72页 |
二、守望 | 第72-73页 |
三、假如有一天我更胖或更瘦 | 第73-74页 |
四、阿呆的悲伤 | 第74-75页 |
五、文字如拥抱 | 第75-76页 |
六、猫咪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