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相关概述 | 第20-36页 |
第一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的概述 | 第20-23页 |
一、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的概念 | 第20页 |
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的形式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概述 | 第23-26页 |
一、导视设计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内容 | 第24-25页 |
三、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构成要素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 | 第26-36页 |
一、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视觉个性化的概念 | 第26-28页 |
二、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视觉个性化的对比研究 | 第28-32页 |
三、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视觉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四、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视觉个性化的价值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探究 | 第36-58页 |
第一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相关理论规律 | 第36-44页 |
一、视觉思维指导规律 | 第36-39页 |
二、对应载体选择规律 | 第39-42页 |
三、审美心理构建规律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理念特征 | 第44-52页 |
一、情感个性—与需求相符的理念 | 第44-48页 |
二、文化个性—与文化贯通的理念 | 第48-49页 |
三、主题个性—与时代相接的理念 | 第49-51页 |
四、技术个性—与科技融合的理念 | 第51-52页 |
第三节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设计方法 | 第52-58页 |
一、设计元素的重塑 | 第52-55页 |
二、表现手法的扩展 | 第55-56页 |
三、空间融合的优化 | 第56-58页 |
第四章 以长沙地铁2号线换乘空间为例的导视设计视觉个性化实践 | 第58-74页 |
第一节 长沙地铁2号线导视设计的个案分析 | 第58-62页 |
一、长沙地铁2号线导视设计的现状调研 | 第58-60页 |
二、长沙地铁2号线导视设计的现存问题 | 第60-62页 |
第二节 长沙地铁2号线同类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实践 | 第62-69页 |
一、单个站点换乘空间的导视再设计 | 第62-66页 |
二、单线站内换乘空间的导视再设计 | 第66-69页 |
第三节 长沙地铁2号线非同类换乘空间导视设计的视觉个性化实践 | 第69-74页 |
一、地铁站与火车站换乘空间的导视再设计 | 第70-71页 |
二、地铁站与高铁站换乘空间的导视再设计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第一节本论文的结论与启示 | 第74页 |
第二节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