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牡蛎系统发生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5页 |
1.1.1 牡蛎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 第12-14页 |
1.1.2 现生牡蛎分类问题 | 第14-15页 |
1.2 牡蛎的适应性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美洲牡蛎逆境环境转录组分析 | 第22-7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2.1 样本处理 | 第22-23页 |
2.2.2 RNA提取 | 第23-24页 |
2.2.3 转录组建库及测序 | 第24-30页 |
2.2.4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2-71页 |
2.3.1 高温胁迫美洲牡蛎的转录组应答研究 | 第32-47页 |
2.3.2 低盐胁迫美洲牡蛎的转录组应答研究 | 第47-54页 |
2.3.3 干露胁迫美洲牡蛎的转录组应答研究 | 第54-62页 |
2.3.4 美洲牡蛎环境胁迫下表达谱的总体特征分析 | 第62-71页 |
第三章 低温胁迫美洲牡蛎的转录组应答研究 | 第71-88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71-72页 |
3.2 实验设计和材料方法 | 第72-74页 |
3.2.1 美洲牡蛎低温刺激实验设计 | 第72页 |
3.2.2 美洲牡蛎低温转录组建库和测序 | 第72-74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74-87页 |
3.3.1 对测序结果的实验验证 | 第74-75页 |
3.3.2 美洲牡蛎转录组的整体分析 | 第75-77页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整体分析 | 第77-79页 |
3.3.4 低温下的代谢 | 第79-82页 |
3.3.5 牡蛎干露实验结果 | 第82-87页 |
3.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候选基因重测序定位美洲牡蛎抗性基因 | 第88-97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8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4.2.1 目标基因选取与引物设计 | 第88页 |
4.2.2 样品收集 | 第88-89页 |
4.2.3 DNA提取,建库和测序 | 第89-91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91-97页 |
第五章 缅甸牡蛎样本物种的鉴定与系统发生 | 第97-106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97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97-98页 |
5.3 结果 | 第98-102页 |
5.3.1 牡蛎贝壳形态 | 第98-99页 |
5.3.2 牡蛎系统发育 | 第99-102页 |
5.4 讨论 | 第102-106页 |
第六章 秘鲁牡蛎样本的物种鉴定与系统发生 | 第106-115页 |
6.1 研究背景 | 第106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106-109页 |
6.2.1 样本采集 | 第107页 |
6.2.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107-109页 |
6.3 结果 | 第109-112页 |
6.3.1 牡蛎样本形态 | 第109-110页 |
6.3.2 测序结果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0-112页 |
6.4 讨论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1页 |
附录 | 第131-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