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COD概念的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1.2 COD方法原理 | 第16-24页 |
1.2.1 高锰酸盐指数法 | 第16-17页 |
1.2.2 重铬酸钾法 | 第17-19页 |
1.2.3 电催化法 | 第19-20页 |
1.2.4 光催化法 | 第20-22页 |
1.2.5 光电催化法 | 第22-23页 |
1.2.6 臭氧氧化法 | 第23-24页 |
1.3 传统COD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4-33页 |
1.3.1 氧化剂的选择 | 第24-25页 |
1.3.2 定义的科学性 | 第25页 |
1.3.3 二次污染 | 第25-26页 |
1.3.4 COD成分的毒性 | 第26-29页 |
1.3.5 干扰组分的存在 | 第29-33页 |
1.4 COD测试技术的特点 | 第33-34页 |
1.4.1 微波消解技术及其改进 | 第33页 |
1.4.2 分光光度技术 | 第33-34页 |
1.4.3 库仑滴定技术 | 第34页 |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4-37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2.1 试剂与药剂 | 第37-38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2.3 储备液配制 | 第38-39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分质COD原理及意义 | 第41-58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当前已有的有机COD分质方法原理概述 | 第42-45页 |
3.2.1 基于生物可降解性的分质 | 第42-43页 |
3.2.2 基于粒径大小的分质 | 第43页 |
3.2.3 基于亲疏水性的分质 | 第43-44页 |
3.2.4 基于分子量的分质 | 第44-45页 |
3.2.5 基于荧光性的分质 | 第45页 |
3.3 基于动态吸附穿透时间的有机COD分质方法及原理 | 第45-57页 |
3.3.1 穿透曲线的模型拟合 | 第47-48页 |
3.3.2 不同操作因素对几种有机物动态吸附穿透时间的影响 | 第48-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高氯废水的无汞COD分析方法改进 | 第58-69页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4.2 Cl~-对COD的贡献 | 第59-63页 |
4.3 高氯模拟废水的无汞COD分析方法 | 第63-68页 |
4.3.1 实验装置 | 第63页 |
4.3.2 无汞COD分析计算方法 | 第63-64页 |
4.3.3 高氯模拟废水的无汞COD分析方法准确性评价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COD减排掩盖下的多排-以焦化废水处理为例 | 第69-83页 |
5.1 引言 | 第69-71页 |
5.2 OHO流化床耦合物化法处理焦化废水 | 第71-73页 |
5.2.1 焦化废水原水、外排水来源及水质特征 | 第71页 |
5.2.2 OHO生物流化床简介及工艺流程 | 第71-73页 |
5.3 实验仪器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5.4 广东韶钢二期焦化废水处理工艺能耗模型 | 第74-79页 |
5.4.1 气浮系统 | 第75-76页 |
5.4.2 废水输送系统 | 第76页 |
5.4.3 曝气系统 | 第76-77页 |
5.4.4 加药系统 | 第77页 |
5.4.5 混合系统 | 第77-78页 |
5.4.6 泥渣输送系统 | 第78页 |
5.4.7 污泥脱水系统 | 第78页 |
5.4.8 公用系统 | 第78-79页 |
5.4.9 焦化废水处理工程总能耗估算 | 第79页 |
5.5 减排COD掩盖下的多排估算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