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朝阳沟油田A区块扶余油层有利区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0.1 区域地质概况第8页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8页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9页
        0.3.1 地震属性分析第8页
        0.3.2 井震结合技术第8-9页
        0.3.3 储量评价进展第9页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9-11页
第一章 地层划分与构造特征第11-20页
    1.1 区域地质概况第11-12页
    1.2 小层对比第12页
    1.3 构造特征第12-20页
        1.3.1 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第12-16页
        1.3.2 构造、断层展布特征第16-19页
        1.3.3 构造发育史第19-20页
第二章 沉积微相与储层砂体预测第20-33页
    2.1 沉积相标志及类型第20-26页
        2.1.1 沉积相标志第20-21页
        2.1.2 沉积相类型第21-22页
        2.1.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第22-26页
    2.2 储层砂体预测第26-31页
        2.2.1 储层基本特征第26-27页
        2.2.2 地震属性第27-28页
        2.2.3 砂体预测及效果分析第28-31页
    2.3 井震结合沉积相研究第31-33页
第三章 研究区油藏特征第33-40页
    3.1 油水分布特征第33-34页
    3.2 研究区成藏条件第34-36页
    3.3 油藏特征描述第36-38页
        3.3.1 油藏温度特征第36-37页
        3.3.2 油藏压力特征第37-38页
    3.4 流体性质第38-40页
第四章 储量参数综合解释与产能评价第40-56页
    4.1 油层有效厚度第40-42页
        4.1.1 油水层识别标准第40-41页
        4.1.2 有效厚度预测标准第41页
        4.1.3 有效厚度电性标准第41-42页
    4.2 有效孔隙度第42-43页
    4.3 原始含油饱和度第43-45页
    4.4 产能分析第45-49页
        4.4.1 探井、评价井试油产能分析第45页
        4.4.2 试采井产能分析第45-47页
        4.4.3 临近开发区块产能分析第47-49页
    4.5 有利区优选第49-54页
    4.6 有利区潜力评价第54-56页
        4.6.1 含油面积第54页
        4.6.2 产能计算方法第54页
        4.6.3 地质储量及技术可采储量第54-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筑物地面沉降量计算方法研究
下一篇:葡南油田葡194-16区块黑帝庙层构造及砂体对油水分布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