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筑物地面沉降量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U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建筑物建设导致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建筑物建沉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建筑物建沉降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地面沉降研究方法现状 | 第16-17页 |
1.4.1 地面沉降监测方法现状 | 第16页 |
1.4.2 建筑物建设导致地面沉降研究方法现状 | 第16-17页 |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6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3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第19-20页 |
2.1.2 地形地貌概况 | 第20-21页 |
2.1.3 区域构造概况 | 第21-22页 |
2.1.4 地质工程概况 | 第22页 |
2.1.5 矿产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2.1.6 水文水资源概况 | 第23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3-26页 |
2.2.1 人口经济概况 | 第23-24页 |
2.2.2 交通网概况 | 第24页 |
2.2.3 城镇建设概况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东营建筑物沉降量计算方法研究 | 第26-56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37页 |
3.1.1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概况 | 第26-29页 |
3.1.2 新邦名郡项目概况 | 第29-32页 |
3.1.3 长安大厦项目概况 | 第32-35页 |
3.1.4 工程地质条件及相关土力学参数 | 第35-37页 |
3.2 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37-41页 |
3.2.1 分层总和法 | 第37-38页 |
3.2.2 弦线模量法与修正弦线模量法 | 第38-39页 |
3.2.3 双曲线切线模量法、割线模量法 | 第39-41页 |
3.3 不同方法计算东营市三个工程实例结果 | 第41-45页 |
3.3.1 重要参数p-s曲线的确定 | 第41-42页 |
3.3.2 计算过程 | 第42-45页 |
3.4 研究区建筑物沉降量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45-46页 |
3.5 研究区沉降量时间序列分析 | 第46-50页 |
3.5.1 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沉降量时间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3.5.2 新邦名郡沉降量时间序列分析 | 第48-50页 |
3.6 计算、监测结果准确性验证 | 第50-51页 |
3.7 所选参数模型分析 | 第51-54页 |
3.7.1 压缩层厚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3.7.2 现场载荷试验数据分析 | 第52-53页 |
3.7.3 算法模型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3.8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东营建筑物密集区沉降量计算 | 第56-67页 |
4.1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56-58页 |
4.2 遥感影像解译 | 第58-60页 |
4.3 等效荷载的确定 | 第60-62页 |
4.4 区域建筑物沉降量计算 | 第62-65页 |
4.5 讨论 | 第65-66页 |
4.6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页 |
5.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