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8页 |
1.3.1 压电叠堆执行器迟滞非线性特性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2 基于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3.3 基于智能材料驱动的电静液作动器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结构组织 | 第28-30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压电叠堆电静液作动器工作原理及结构和实验测试 | 第30-43页 |
2.1 压电材料的基本工作特性及压电叠堆元件 | 第30-32页 |
2.1.1 压电效应的微观机理 | 第30-31页 |
2.1.2 压电陶瓷的基本工作特性 | 第31页 |
2.1.3 压电叠堆元件 | 第31-32页 |
2.2 压电叠堆电静液作动器的工作原理 | 第32-34页 |
2.3 压电叠堆电静液作动器主要功能部件及其关键技术的解决 | 第34-38页 |
2.3.1 设计要求与结构方案 | 第34-35页 |
2.3.2 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及关键问题解决 | 第35-38页 |
2.4 压电叠堆电静液作动器样机实验 | 第38-41页 |
2.4.1 实验样机及测试系统构成 | 第38-39页 |
2.4.2 作动器输出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39-41页 |
2.4.2.1 工作频率和压电叠堆应变幅值 | 第39-40页 |
2.4.2.2 系统偏压 | 第40页 |
2.4.2.3 外部负载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压电叠堆执行器输出位移迟滞非线性模型与实验验证 | 第43-54页 |
3.1 执行器输出位移迟滞非线性电-机转化过程的数学模型 | 第43-48页 |
3.1.1 压电材料非线性及迟滞特性的微观机理 | 第44页 |
3.1.2 功率放大器输出模型 | 第44-46页 |
3.1.3 压电叠堆执行器静态迟滞非线性模型 | 第46-47页 |
3.1.4 压电叠堆执行器动态迟滞非线性模型 | 第47-48页 |
3.2 执行器输出位移迟滞非线性模型的仿真研究 | 第48-50页 |
3.2.1 参数辨方法及识结果 | 第48-49页 |
3.2.1.1 线性部分参数辨识 | 第48页 |
3.2.1.2 非线性部分参数辨识 | 第48-49页 |
3.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3.3 执行器输出位移迟滞非线性模型的实验验证与分析 | 第50-53页 |
3.3.1 执行器样机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50-51页 |
3.3.2 执行器阶跃实验 | 第51-52页 |
3.3.3 执行器输出位移滞环实验与仿真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作动器机-液转换过程数学模型及仿真研究 | 第54-70页 |
4.1 作动器机-液转换过程的数学建模 | 第54-61页 |
4.1.1 作动器驱动模型 | 第55页 |
4.1.2 泵腔内工作介质模型 | 第55-56页 |
4.1.3 悬臂梁阀片动力学简化模型 | 第56-58页 |
4.1.4 管道内工作介质模型 | 第58-60页 |
4.1.5 液压缸活塞运动模型 | 第60-61页 |
4.2 作动器机-液转换模块的数学建模关键参数辨识 | 第61-64页 |
4.2.1 悬臂梁阀片流固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4.2.2 悬臂梁阀片流固耦合分析 | 第62-64页 |
4.3 压电叠堆电静液作动器仿真模型 | 第64-65页 |
4.4 作动器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 | 第65-68页 |
4.4.1 作动器空载条件下输出流量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对比 | 第66页 |
4.4.2 作动器驱动负载条件下输出流量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对比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蓄能器及作动器轻型化样机实验 | 第70-77页 |
5.1 蓄能器对作动器输出性能的影响及研究 | 第70-74页 |
5.1.1 蓄能器刚度对作动器输出流量的影响 | 第70-72页 |
5.1.2 弹簧式蓄能器结构 | 第72-73页 |
5.1.3 弹簧式蓄能器及作动器实验 | 第73-74页 |
5.2 轻型化样机结构及实验 | 第74-75页 |
5.2.1 轻型化样机结构 | 第74-75页 |
5.2.2 轻型化样机实验 | 第75页 |
5.3 本章总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