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部分 矮橘汤剂处方研究 | 第18-23页 |
1 复方矮橘汤剂处方解析与制备工艺 | 第18-19页 |
1.1 处方组成 | 第18页 |
1.2 处方方解 | 第18页 |
1.3 处方制备工艺 | 第18-19页 |
2 处方中各味药材的概述 | 第19-23页 |
2.1 矮地茶 | 第19-20页 |
2.1.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0页 |
2.1.2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0页 |
2.2 化橘红 | 第20-21页 |
2.2.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2.2.2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1页 |
2.3 石膏 | 第21-22页 |
2.3.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2.3.2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1-22页 |
2.4 苦杏仁 | 第22页 |
2.4.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2页 |
2.4.2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2页 |
2.5 龙脷叶 | 第22-23页 |
2.5.1 化学成分研究 | 第22页 |
2.5.2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复方矮橘汤剂定性研究 | 第23-62页 |
1 性状鉴别 | 第23-2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1.3.1 矮地茶 | 第23-24页 |
1.3.2 化橘红 | 第24页 |
1.3.3 石膏 | 第24-25页 |
1.3.4 苦杏仁 | 第25-26页 |
1.3.5 龙脷叶 | 第26页 |
2 显微鉴别 | 第26-29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6-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2 粉末显微特征 | 第27-29页 |
2.2.1 矮地茶 | 第27页 |
2.2.2 化橘红 | 第27-28页 |
2.2.3 苦杏仁 | 第28页 |
2.2.4 龙脷叶 | 第28-29页 |
3 薄层鉴别 | 第29-35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30-35页 |
3.2.1 矮地茶的薄层鉴别 | 第30-31页 |
3.2.2 化橘红的薄层鉴别 | 第31-32页 |
3.2.3 苦杏仁的薄层鉴别 | 第32-33页 |
3.2.4 龙脷叶的薄层鉴别 | 第33-35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35页 |
4 红外鉴别 | 第35-62页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6-61页 |
4.3.1 矮地茶红外光谱图结果 | 第36-40页 |
4.3.2 化橘红红外光谱图结果 | 第40-45页 |
4.3.3 石膏红外指光谱图结果 | 第45-49页 |
4.3.4 苦杏仁红外光谱图结果 | 第49-53页 |
4.3.5 龙脷叶红外光谱图结果 | 第53-57页 |
4.3.6 矮橘汤剂红外指纹图谱结果 | 第57-61页 |
4.4 总结 | 第61-62页 |
第三部分 复方矮橘汤剂指纹图谱研究及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62-89页 |
1. 复方矮橘汤剂指纹图谱研究 | 第62-80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1.1.2 仪器 | 第63页 |
1.1.3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3-70页 |
1.2.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3-70页 |
1.2.2 参照峰的选择 | 第70页 |
1.3 方法学考察 | 第70-71页 |
1.3.1 精密度试验 | 第70-71页 |
1.3.2 重复性实验 | 第71页 |
1.3.3 稳定性试验 | 第71页 |
1.4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第71-80页 |
1.5 实验结果 | 第80页 |
1.6 讨论与小结 | 第80页 |
2 复方矮橘汤剂岩白菜素和柚皮苷的含量测定 | 第80-8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0-81页 |
2.3 方法学考察 | 第81-85页 |
2.3.1 线性试验 | 第81-82页 |
2.3.2 精密度试验 | 第82-83页 |
2.3.3 重复性试验 | 第83-84页 |
2.3.4 稳定性试验 | 第84页 |
2.3.5 加样回收试验 | 第84-85页 |
2.4 11批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85-87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87-88页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88-89页 |
第四部分 复方矮橘汤剂主要成分的解热、止咳、化痰作用初步研究 | 第89-103页 |
1. 复方矮橘汤剂的解热研究 | 第89-94页 |
1.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89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89页 |
1.1.2 实验仪器 | 第89页 |
1.1.3 实验药材 | 第89页 |
1.1.4 实验试剂 | 第89页 |
1.2 给药剂量确定 | 第89-90页 |
1.3 复方矮橘汤剂供试药液制备 | 第90页 |
1.3.1 供试药液制备 | 第90页 |
1.3.2 阳性对照品溶液制备 | 第90页 |
1.3.3 干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 第90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1.5 实验结果 | 第91-93页 |
1.6 讨论与小结 | 第93-94页 |
2 复方矮橘汤剂止咳作用研究 | 第94-98页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94-95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9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94页 |
2.1.3 实验药材 | 第94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94-95页 |
2.2 给药剂量确定 | 第95页 |
2.3 复方矮橘汤剂供试药液制备 | 第95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95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97-98页 |
3 复方矮橘汤剂化痰作用研究 | 第98-103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98-99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9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98页 |
3.1.3 实验药材 | 第98页 |
3.1.4 实验试剂 | 第98-99页 |
3.2 给药剂量确定 | 第99页 |
3.3 复方矮橘汤剂供试药液制备 | 第99页 |
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9-100页 |
3.5 实验方法 | 第100页 |
3.6 实验结果 | 第100-102页 |
3.7 讨论与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综述 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与评价 | 第108-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