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和主成分分析的苏州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国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二)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方法 | 第20-25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二、理论方法 | 第21-25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 第21-22页 |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2页 |
(三)适宜性评价的等级划分 | 第22-23页 |
(四)GIS的空间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31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25-27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二)气候条件 | 第26页 |
(三)地形地貌 | 第26页 |
(四)水系水文 | 第26-27页 |
二、社会经济情况 | 第27页 |
三、土地利用现状 | 第27-31页 |
(一)土地利用结构 | 第27-28页 |
(二)土地利用特点 | 第28-31页 |
第四章 苏州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31-52页 |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1-40页 |
(一)基于地质调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32页 |
(二)基于文献专著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8页 |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比对分析 | 第38-40页 |
二、评价指标的分级、赋分 | 第40-42页 |
三、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42-44页 |
(一)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2-43页 |
(二)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3-44页 |
(三)数据栅格化分析与提取 | 第44页 |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50页 |
(一)主成分分析可行性研究 | 第44-45页 |
(二)构造标准化矩阵 | 第45页 |
(三)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第45-48页 |
(四)将标准化后的指标变量转换为主成分 | 第48页 |
(五)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8-50页 |
五、土地综合适宜性评价 | 第50-52页 |
第五章 评价结果分析与应用 | 第52-62页 |
一、农用地评价结果分析及典型区域 | 第52-54页 |
二、建设用评价结果分析及典型区域 | 第54-56页 |
三、适宜性评价结果应用于布局优化决策 | 第56-62页 |
(一)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调整完善 | 第57-58页 |
(二)生态用地保护规划 | 第58-59页 |
(三)城镇周边基本农田划定 | 第59-60页 |
(四)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调整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2-65页 |
一、结论 | 第62-63页 |
二、建议 | 第63-65页 |
(一)地质灾害防控 | 第63-64页 |
(二)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 | 第64页 |
(三)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完善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布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