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A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2.1 相关理论 | 第12-14页 |
| 2.1.1 财政分权理论 | 第12页 |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2-13页 |
| 2.1.3 代际公平原则 | 第13-14页 |
| 2.1.4 优序融资理论 | 第14页 |
| 2.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2.2.1 融资模式含义和内容 | 第14页 |
| 2.2.2 各类融资渠道的特点 | 第14-20页 |
| 2.2.3 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 | 第20-24页 |
| 第3章 A公司融资模式分析 | 第24-31页 |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第24页 |
| 3.2 A公司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 3.2.1 公司发展未达到预期 | 第24-25页 |
| 3.2.2 经营性项目少,经营管理能力弱 | 第25页 |
| 3.2.3 资金压力逐步加大 | 第25-26页 |
| 3.3 问题产生原因 | 第26-30页 |
| 3.3.1 外部政策性原因 | 第26-27页 |
| 3.3.2 自身业务发展产生问题 | 第27-28页 |
| 3.3.3 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操作不规范 | 第28页 |
| 3.3.4 资本金不足,投融资统筹方式不科学 | 第28-29页 |
| 3.3.5 融资渠道单一 | 第29-30页 |
| 3.4 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 第4章 对国内外现行模式的借鉴 | 第31-36页 |
| 4.1 上海模式 | 第31-33页 |
| 4.2 重庆模式 | 第33-34页 |
| 4.3 淡马锡模式 | 第34-36页 |
| 第5章 对现行模式的学习与选择 | 第36-43页 |
| 5.1 夯实基础,壮大自身 | 第36页 |
| 5.2 提升经营能力,深挖融资潜力 | 第36-37页 |
| 5.3 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 | 第37-41页 |
| 5.3.1 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资金支持 | 第38页 |
| 5.3.2 活用政策,发行企业债 | 第38-39页 |
| 5.3.3 学习先进经验,探索项目融资新模式 | 第39-41页 |
| 5.4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防范机制 | 第41页 |
| 5.5 建立人才管理激励及约束机制 | 第41-4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 6.2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