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 第13-14页 |
1.1.2 天津开发区城市管理探索 | 第14-15页 |
1.1.3 监督员管理的现状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2.1 城市管理系统现状 | 第18-19页 |
2.1.1 国际城市管理模式 | 第18页 |
2.1.2 国内城市管理模式 | 第18-19页 |
2.1.3 数字化城市管理理念实践 | 第19页 |
2.2 软件构架现状 | 第19页 |
2.3 GIS 现状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城市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以 TEDA 为例) | 第21-30页 |
3.1 业务体系框架设计 | 第21-26页 |
3.1.1 框架概述 | 第21页 |
3.1.2 用户类型 | 第21-22页 |
3.1.3 用例分析 | 第22-25页 |
3.1.4 业务流程 | 第25-26页 |
3.2 技术平台框架 | 第26-28页 |
3.2.1 总体框架 | 第26-27页 |
3.2.2 层次结构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数据库设计 | 第30-38页 |
4.1 数据库总体框架 | 第30-31页 |
4.2 GIS 数据设计 | 第31-32页 |
4.2.1 基于 ArcSDE 的海量空间数据库设计 | 第31页 |
4.2.2 空间数据连续无缝组织架构 | 第31页 |
4.2.3 通过元数据管理有效组织空间数据 | 第31-32页 |
4.2.4 事部件分类标准 | 第32页 |
4.3 属性数据 | 第32页 |
4.4 实体-关系模型 | 第32-36页 |
4.4.1 GIS 配置模型 | 第33-34页 |
4.4.2 工作流模型 | 第34页 |
4.4.3 业务数据模型 | 第34-35页 |
4.4.4 组织机构模型 | 第35页 |
4.4.5 办公桌面模型 | 第35-36页 |
4.4.6 问题信息模型 | 第36页 |
4.5 支撑软件 | 第36-37页 |
4.5.1 Oralce 数据库管理系统 | 第36页 |
4.5.2 ArcSDE | 第36-37页 |
4.5.3 其他工具 | 第3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关键模块-信息采集及监督员管理系统 | 第38-65页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38-39页 |
5.1.1 管理需求 | 第38页 |
5.1.2 运行环境需求 | 第38页 |
5.1.3 功能需求 | 第38-39页 |
5.2 系统概要设计 | 第39-44页 |
5.2.1 流程设计 | 第39-40页 |
5.2.2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0页 |
5.2.3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40-44页 |
5.2.4 运行时间 | 第44页 |
5.3 系统详细设计 | 第44-64页 |
5.3.1 逻辑结构 | 第44页 |
5.3.2 性能指标 | 第44页 |
5.3.3 模块结构 | 第44-45页 |
5.3.4 系统接口 | 第45-51页 |
5.3.5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第51-62页 |
5.3.6 安全保密设计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 | 第65-82页 |
6.1 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实现 | 第65-69页 |
6.1.1 子系统概述 | 第65-66页 |
6.1.2 子系统功能设计 | 第66-67页 |
6.1.3 子系统功能实现 | 第67-69页 |
6.2 协同工作子系统实现 | 第69-73页 |
6.2.1 子系统概述 | 第69页 |
6.2.2 子系统功能设计 | 第69-73页 |
6.3 地理编码子系统实现 | 第73-74页 |
6.3.1 子系统概述 | 第73页 |
6.3.2 子系统功能设计 | 第73页 |
6.3.3 子系统功能实现 | 第73-74页 |
6.4 综合评价子系统实现 | 第74-81页 |
6.4.1 子系统概述 | 第74-76页 |
6.4.2 子系统功能设计 | 第76页 |
6.4.3 子系统功能实现 | 第76-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2-83页 |
7.1 总结 | 第82页 |
7.2 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