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第1篇 文献综述 | 第18-40页 |
第1章 神经趋向性再生 | 第18-36页 |
1 神经趋向性再生理论的发展 | 第18-23页 |
2 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影响因素 | 第23-31页 |
3 小间隙套接神经趋化性再生时相变化的组织学,免疫学研究 | 第31-32页 |
4 神经趋化性再生原因及机制 | 第32-36页 |
第2章 神经功能储备 | 第36-40页 |
1 周围神经的功能储备量 | 第37页 |
2 周围神经变性时间对功能储备的影响 | 第37页 |
3 周围神经损伤平面与功能储备 | 第37-38页 |
4 年龄对功能储备的影响 | 第38-40页 |
第2篇 实验正文 | 第40-97页 |
第1章 材料和方法 | 第40-51页 |
第1节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0页 |
2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3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第2节 实验方法 | 第41-51页 |
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第41-44页 |
2 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第44页 |
3 观察指标 | 第44-50页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第44页 |
3.2 神经再生的显微观察 | 第44页 |
3.3 神经电生理检查 | 第44-45页 |
3.4 神经支配的肌肉检测 | 第45页 |
3.5 神经组织观察 | 第45-50页 |
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50-51页 |
第2章 结果 | 第51-83页 |
1 一般状态 | 第51-52页 |
2 神经再生的显微观察 | 第52-53页 |
3 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 第53-55页 |
4 神经支配的肌肉检测 | 第55-59页 |
5 神经组织观察 | 第59-83页 |
5.1 HE染色 | 第59-67页 |
5.2 甲苯胺蓝染色 | 第67-70页 |
5.3 Marsland—Luxolfastblue(LFB)双重染色 | 第70-72页 |
5.4 超微结构观察 | 第72-74页 |
5.5 脊髓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变化 | 第74-83页 |
第3章 讨论 | 第83-96页 |
1 实验方法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 第83-86页 |
2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86-93页 |
2.1 行走足印分析,靶肌肉组织形态、运动功能—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2.2 再生神经组织形态学结果分析 | 第87-89页 |
2.3 神经电生理学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2.4 脊髓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分析 | 第90-93页 |
3 小间隙动脉套接吻合方法修复神经的作用 | 第93页 |
4 不等径小间隙动脉套接吻合神经再生时相的组织学观察 | 第93-94页 |
5 不等径小间隙动脉套接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机制 | 第94-96页 |
第4章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