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反硝化聚磷菌与传统聚磷菌富集及基质代谢特性对比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31页
    1.1 污水生物除磷脱氮理论与技术第9-16页
        1.1.1 传统生物除磷脱氮理论第9-13页
        1.1.2 生物除磷脱氮的新技术第13-16页
    1.2 反硝化除磷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6-25页
        1.2.1 反硝化除磷代谢机理第16-20页
        1.2.2 典型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第20-22页
        1.2.3 反硝化除磷工艺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2-25页
    1.3 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 N_2O 的释放第25-29页
        1.3.1 N_2O 的环境效应第25-26页
        1.3.2 N_2O 的产生机理第26-27页
        1.3.3 N_2O 的产生的影响因素第27-29页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31-47页
    2.1 试验装置及运行方式第31页
    2.2 试验用泥及配水第31-32页
    2.3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第32-43页
        2.3.1 常规指标分析项目及方法第32页
        2.3.2 聚羟基烷酸(PHAs)的测定方法第32-35页
        2.3.3 糖原的测定方法第35页
        2.3.4 聚磷的测定方法第35-36页
        2.3.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第36-39页
        2.3.6 脱氢酶的测定第39-41页
        2.3.7 N_2O 的采集与测定第41页
        2.3.8 N_2O 的释放源研究方法(化学抑制法)第41-43页
    2.4 试验方案第43-47页
        2.4.1 厌氧/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富集系统的基质代谢特性研究第43-44页
        2.4.2 厌氧/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富集系统的基质代谢特性研究第44-46页
        2.4.3 A/O-SBR 和 A/A-SBR 系统中 PAOs 和 DNPAOs 代谢特性比较第46-47页
第三章 厌氧/好氧条件下聚磷菌富集系统的基质代谢特性研究第47-72页
    3.1 PAOs 的增殖与富集第47-49页
    3.2 不同丙酸/乙酸比例对厌氧/好氧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第49-60页
        3.2.1 丙酸/乙酸比例对有机物降解速率的影响第49页
        3.2.2 丙酸/乙酸比例对 SOP 代谢的影响第49-52页
        3.2.3 丙酸/乙酸比例对糖原含量变化的影响第52-54页
        3.2.4 丙酸/乙酸比例对 PHA 含量变化的影响第54-55页
        3.2.5 SOP 去除率与 PHA 转化的关系第55-57页
        3.2.6 丙酸/乙酸比例对同时硝化反硝化率和总氮(TN)去除率的影响第57-60页
    3.3 不同曝气强度对脱氮除磷效果及 N_2O 排放的影响第60-66页
        3.3.1 硝化过程氨氮的去除和 DO 动态变化情况第60-61页
        3.3.2 不同曝气强度下污染物去除情况第61-63页
        3.3.3 不同曝气强度下好氧段 N_2O 释放量的研究第63-66页
    3.4 不同初始 pH 值在 A/O-SBR 条件下对生物除磷系统的影响第66-70页
        3.4.1 pH 的周期变化第67-68页
        3.4.2 pH 对 EBPR 磷代谢及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第68-69页
        3.4.3 进水 pH 对聚磷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第69-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厌氧/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聚磷菌富集系统的基质代谢特性研究第72-93页
    4.1 活性污泥反硝化聚磷诱导试验第72-73页
    4.2 不同 C/P 比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第73-78页
        4.2.1 不同 C/P 比对系统除磷效果的影响第73-75页
        4.2.2 不同 C/P 比对系统释磷吸磷效率的影响第75-78页
    4.3 不同污泥龄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试验第78-80页
    4.4 丙酸/乙酸比例对反硝化除磷系统中各基质转化的影响研究第80-88页
        4.4.1 不同丙酸/乙酸比例对厌氧释磷和缺氧吸磷效果分析第80-81页
        4.4.2 反硝化除磷系统中 PHA 含量的周期变化第81-83页
        4.4.3 反硝化除磷系统中糖原含量的周期变化第83-84页
        4.4.4 反硝化除磷系统中污泥磷含量的周期变化第84页
        4.4.5 反硝化除磷系统中氮氧化物含量的周期变化第84-86页
        4.4.6 厌氧段 VFA 消耗和 PHA 积累的定量关系第86页
        4.4.7 缺氧段 PHA 和氮磷转化的定量关系第86-88页
    4.5 电子受体浓度对除磷脱氮速率及 N_2O 产生量的影响第88-91页
        4.5.1 硝酸盐浓度对除磷脱氮速率的影响第88-89页
        4.5.2 硝酸盐浓度对 N_2O 产生量及释放来源的影响第89-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不同电子受体对脱氮除磷效能及污泥产率对比分析第93-106页
    5.1 不同电子受体生物除磷的运行效果对比分析第93-97页
        5.1.1 以 O_2和 NO_3--N 为电子受体的运行效果第93-94页
        5.1.2 不同电子受体生物除磷系统生物相变化第94-96页
        5.1.3 两系统污泥除磷能力的分析第96-97页
    5.2 不同电子受体对脱氮过程中 N_2O 产生与转化的影响第97-98页
    5.3 不同电子受体生物除磷系统的污泥产率系数对比分析第98-105页
        5.3.1 污泥产率的理论值计算第99-103页
        5.3.2 实际污泥产率的测定第103-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106-109页
    6.1 结论第106-107页
    6.2 创新点第107-108页
    6.3 建议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0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AP-43在视网膜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对比分析
下一篇:嘌呤核苷酸补偿对海洛因依赖大鼠 5-羟色胺神经系统的生物学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