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机理及主控因素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3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9页 |
| ·岩溶型储层 | 第11-18页 |
| ·白云岩储层 | 第18-25页 |
|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 第30-31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31-32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41页 |
| ·塔中地区构造特征 | 第33-36页 |
| ·塔中地区构造格局 | 第33-35页 |
| ·塔中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 第35-36页 |
|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发育特征 | 第36-40页 |
| ·塔中地区油气勘探现状 | 第40-41页 |
|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 第41-60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41-51页 |
| ·灰岩类 | 第42-47页 |
| ·白云岩类 | 第47-50页 |
| ·其他岩类 | 第50-51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51-59页 |
| ·新生变形作用 | 第52-53页 |
| ·压实、岩溶作用 | 第53页 |
| ·胶结作用 | 第53-55页 |
| ·硅化及硅质充填作用 | 第55-57页 |
| ·萤石的交代、充填作用 | 第57页 |
| ·白云石化作用 | 第57页 |
| ·去白云石化作用 | 第57-58页 |
| ·自生黄铁矿特征 | 第58页 |
| ·褐铁矿化作用 | 第58页 |
| ·溶蚀作用 | 第58-59页 |
| ·破裂作用 | 第59页 |
| ·成岩演化序列 | 第59-60页 |
| 第4章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储层特征及成因 | 第60-76页 |
| ·储层特征 | 第60-64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60-63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3-64页 |
| ·储层成因分析 | 第64-73页 |
| ·同生岩溶作用 | 第64-68页 |
| ·表生岩溶作用 | 第68-72页 |
| ·储层演化特征 | 第72-73页 |
| ·储层类型及平面展布 | 第73-76页 |
| ·储层类型 | 第73-74页 |
| ·储层分布 | 第74-76页 |
| 第5章 中-下奥陶统鹰山组蓬莱坝组储层特征及成因 | 第76-89页 |
| ·储层特征 | 第76-80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76-79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79-80页 |
| ·储层成因分析 | 第80-87页 |
| ·表生岩溶作用 | 第80-85页 |
| ·埋藏溶蚀作用 | 第85-86页 |
| ·储层成因模式及演化特征 | 第86-87页 |
| ·储层类型及平面展布 | 第87-89页 |
| ·储层类型 | 第87-88页 |
| ·储层分布 | 第88-89页 |
| 第6章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 第89-108页 |
|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 | 第89-94页 |
|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89-90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 | 第90-92页 |
| ·沉积相与储层发育关系 | 第92页 |
| ·沉积演化对储层的影响 | 第92-94页 |
| ·不同期次岩溶对储层的控制 | 第94-97页 |
|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97-99页 |
| ·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控制 | 第99-108页 |
| ·白云石结构分类 | 第100-103页 |
| ·白云岩成因讨论 | 第103-105页 |
| ·白云石化作用与储层演化 | 第105-108页 |
| 结论 | 第108-110页 |
| 致谢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