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南北向构造带上三叠统圈闭有效性评价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相关产业和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研究区位置 | 第12-13页 |
| ·勘探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方法与路线 | 第16-17页 |
| ·技术方法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7-18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油气地质特征 | 第19-48页 |
| ·构造特征 | 第19-28页 |
| ·四川盆地形成演化 | 第19页 |
| ·川西坳陷现今构造格局 | 第19-20页 |
| ·主要断裂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 ·川西坳陷构造演化 | 第23-25页 |
| ·南北向构造带构造演化 | 第25-28页 |
| ·沉积特征 | 第28-34页 |
| ·上三叠统早期沉积演化特征 | 第29-30页 |
| ·上三叠统须家河期沉积演化特征 | 第30-34页 |
| ·成藏特征 | 第34-48页 |
| ·典型气藏解剖 | 第34-42页 |
| ·区内已钻井分析 | 第42-48页 |
| 第3章 圈闭识别与描述 | 第48-89页 |
| ·圈闭识别 | 第48-75页 |
|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 第48-53页 |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53-58页 |
| ·断裂特征 | 第58-64页 |
| ·断层封堵性分析 | 第64-75页 |
| ·圈闭识别结果 | 第75页 |
| ·重点圈闭描述 | 第75-79页 |
| ·知新场T_3x 圈闭 | 第75-76页 |
| ·石泉场T_3x 圈闭 | 第76-78页 |
| ·龙宝梁T_3x 圈闭 | 第78-79页 |
| ·圈闭含油气性描述 | 第79-89页 |
| ·烃源岩特征 | 第79-82页 |
| ·储层特征 | 第82-88页 |
| ·生储盖组合 | 第88-89页 |
| 第4章 圈闭有效性评价 | 第89-98页 |
| ·圈闭有效性主控因素分析 | 第89页 |
| ·有效圈闭类型分析 | 第89页 |
| ·有效圈闭控制因素分析 | 第89页 |
| ·评价方法选择 | 第89页 |
| ·评价模板的建立 | 第89-94页 |
| ·评价参数研究 | 第90-93页 |
| ·须家河组圈闭评价模板 | 第93-94页 |
| ·圈闭综合评价 | 第94-98页 |
| ·圈闭地质评价 | 第94-95页 |
| ·资料可信度评价 | 第95-96页 |
| ·圈闭资源量计算 | 第96-98页 |
| 第5章 目标优选与勘探部署建议 | 第98-104页 |
| ·勘探目标优选 | 第98-99页 |
| ·优选原则和方法 | 第98页 |
| ·优选结果 | 第98-99页 |
| ·勘探部署建议 | 第99-104页 |
| ·地震部署建议 | 第99页 |
| ·上三叠统钻探部署建议 | 第99-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