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压电泵的研究现状与其应用的局限性 | 第12-14页 |
1.2.1 压电泵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压电泵在输送不同介质时的局限性 | 第13-14页 |
1.3 基于圆环形压电振子的共振型压电泵的提出 | 第14-18页 |
1.3.1 共振型压电泵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圆环形振子共振型压电泵的提出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压电振子的振动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20-36页 |
2.1 压电振子的相关知识 | 第20-22页 |
2.1.1 压电效应 | 第20页 |
2.1.2 压电振子的特点 | 第20-22页 |
2.2 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和挠度分析 | 第22-32页 |
2.2.1 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 | 第22-25页 |
2.2.2 压电振子的平衡条件 | 第25页 |
2.2.3 压电振子的挠度分析 | 第25-32页 |
2.3 压电振子的试验研究 | 第32-35页 |
2.3.1 压电振子挠度的测试方法 | 第32-34页 |
2.3.2 压电振子挠度的电压特性 | 第34页 |
2.3.3 压电振子挠度的频率特性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共振型压电泵激振体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36-54页 |
3.1 共振型压电泵的工作原理 | 第36-39页 |
3.2 共振型压电泵激振体的理论分析 | 第39-47页 |
3.2.1 共振型压电泵激振体的工作原理 | 第39-40页 |
3.2.2 激振体模型的简化 | 第40-41页 |
3.2.3 激振体中各结构的刚度 | 第41-44页 |
3.2.4 激振体的谐振频率和振动幅值比 | 第44-46页 |
3.2.5 激振体的谐振频率和幅值比与其参数变化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3.3 共振型压电泵激振体的振动试验 | 第47-52页 |
3.3.1 激振体振动位移的测试 | 第47-50页 |
3.3.2 激振体谐振频率的测试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共振型压电泵泵体部分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 第54-72页 |
4.1 共振型压电泵泵体部分的理论分析 | 第54-59页 |
4.1.1 共振型压电泵泵体部分的工作原理 | 第54-55页 |
4.1.2 膜片模型的建立 | 第55页 |
4.1.3 膜片的挠度求解 | 第55-58页 |
4.1.4 共振型压电泵的输出流量计算 | 第58-59页 |
4.2 共振型压电泵泵体部分的结构设计及分析 | 第59-62页 |
4.2.1 被动截止阀的设计选择 | 第60-61页 |
4.2.2 气穴现象对共振型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4.2.3 腔体高度的设计选择 | 第61-62页 |
4.3 共振型压电泵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62-64页 |
4.4 共振型压电泵的试验研究 | 第64-69页 |
4.4.1 共振型压电泵输送液体时流量的测试方法 | 第64页 |
4.4.2 共振型压电泵输送气体时流量的测试方法 | 第64-66页 |
4.4.3 试验测试结论 | 第66-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5章 共振型压电泵的正交试验 | 第72-80页 |
5.1 正交试验的设计理论 | 第72-75页 |
5.1.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72-74页 |
5.1.2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 第74-75页 |
5.2 共振型压电泵的正交试验 | 第75-77页 |
5.2.1 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与正交表的选用 | 第75-76页 |
5.2.2 按正交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 第76-77页 |
5.2.3 正交试验的结论 | 第77页 |
5.3 共振型压电泵输出流量的频率与电压特性 | 第77-79页 |
5.3.1 共振型压电泵输出流量的频率特性 | 第77-78页 |
5.3.2 共振型压电泵输出流量的电压特性 | 第78-7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