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发光与发光材料 | 第11-12页 |
1.1.1 发光的定义 | 第11页 |
1.1.2 发光材料 | 第11-12页 |
1.2 稀土元素与稀土发光材料 | 第12-15页 |
1.2.1 稀土元素 | 第12页 |
1.2.2 稀土发光材料 | 第12-13页 |
1.2.3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第13-14页 |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 LED 简介 | 第15-16页 |
1.3.1 白光 LED 简介 | 第15页 |
1.3.2 白光 LED 的实现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Ca_3Y_2(Si_3O_9)_2:RE~(3+)的制备、测试方法及物相分析 | 第17-21页 |
2.1 实验 | 第17页 |
2.1.1 样品的制备 | 第17页 |
2.1.2 样品的检测 | 第17页 |
2.2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17-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橙红色荧光粉 Ca_3Y_2(Si_3O_9)_2:EU~(3+)的发光性能 | 第21-29页 |
3.1 引言 | 第2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1-28页 |
3.2.1 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21-22页 |
3.2.2 样品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22-24页 |
3.2.3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24-25页 |
3.2.4 不同 Eu~(3+)掺杂量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5 样品的色坐标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橙红色荧光粉 Ca_3Y_2(Si_3O_9)_2:Sm~(3+)的发光性能 | 第29-37页 |
4.1 引言 | 第2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4.2.1 样品的 XRD 图谱分析 | 第29-30页 |
4.2.2 样品的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30-31页 |
4.2.3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31-32页 |
4.2.4 不同 Sm~(3+)掺杂浓度对样品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5 浓度猝灭机理 | 第33-35页 |
4.2.6 样品的色谱分析 | 第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绿色荧光粉 Ca_3Y_2(Si_3O_9)_2:Tb~(3+)的发光性能 | 第37-46页 |
5.1 引言 | 第3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5.2.1 样品的 XRD 图谱分析 | 第37-38页 |
5.2.2 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38-40页 |
5.2.3 掺杂 Tb~(3+)摩尔浓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 第40-42页 |
5.2.4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42-43页 |
5.2.5 样品的色谱分析 | 第43-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6章 颜色可变的荧光粉 Ca_3Y_2(Si_3O_9)_2:Dy~(3+)的发光性能 | 第46-53页 |
6.1 引言 | 第4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6.2.1 样品的 XRD 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6.2.2 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47-48页 |
6.2.3 掺杂 Dy~(3+)摩尔浓度对样品发光的影响 | 第48-50页 |
6.2.4 浓度猝灭机理分析 | 第50-51页 |
6.2.5 样品的时间分辨光谱 | 第51-5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