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技术
| 第一章 绪 论 | 第7-14页 |
| 1.1 引言 | 第7页 |
| 1.2 信息隐藏 | 第7页 |
| 1.3 数字水印的重要性 | 第7-8页 |
| 1.4 数字水印发展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6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 第11-12页 |
| 1.7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数字水印的特性 | 第14-22页 |
| 2.1 数字水印的概念 | 第14页 |
| 2.2 数字水印的特性 | 第14-15页 |
| 2.3 典型数字水印系统模型 | 第15-16页 |
| 2.4 数字水印的应用前景 | 第16-17页 |
| 2.5 数字水印的典型算法 | 第17-22页 |
| 2.5.1 空域算法 | 第17-18页 |
| 2.5.2 变换域算法 | 第18-19页 |
| 2.5.3 压缩域算法 | 第19-20页 |
| 2.5.4 NEC算法 | 第20页 |
| 2.5.5 生理模型算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基于离散余弦变换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方案 | 第22-35页 |
| 3.1 目前DCT域图像水印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22页 |
| 3.2 色彩空间概述 | 第22-24页 |
| 3.2.1 彩色图像的BMP文件格式 | 第23页 |
| 3.2.2 YUV家族成员 | 第23页 |
| 3.2.3 YUV色彩空间 | 第23页 |
| 3.2.4 YIQ色彩空间 | 第23页 |
| 3.2.5 YCbCr色彩空间 | 第23-24页 |
| 3.2.6 YDbDr色彩空间 | 第24页 |
| 3.3 YUV与RGB的相互关系 | 第24-25页 |
| 3.3.1 YUV与RGB之间的转换 | 第24页 |
| 3.3.2 YUV色彩空间大小 | 第24-25页 |
| 3.4 YUV的部分取样 | 第25-26页 |
| 3.5 水印框架 | 第26-27页 |
| 3.6 算法相关知识 | 第27-28页 |
| 3.6.1 满足N(0,1)分布的实数伪随机序列 | 第27-28页 |
| 3.6.2 离散余弦变换 | 第28页 |
| 3.7 水印嵌入算法 | 第28-30页 |
| 3.8 水印提取算法 | 第30页 |
| 3.9 算法的参数设定 | 第30-33页 |
| 3.9.1 鲁棒性 | 第31页 |
| 3.9.2 透明性 | 第31页 |
| 3.9.3 水印盲检测和1的设定 | 第31-32页 |
| 3.9.4 水印强度1的设定 | 第32页 |
| 3.9.5 T的设定 | 第32-33页 |
| 3.9.6 L和M的选取 | 第33页 |
| 3.10 试验结果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基于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数字图像水印方案 | 第35-48页 |
| 4.1 目前DWT域图像水印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5-36页 |
| 4.2 水印框架 | 第36页 |
| 4.3 算法相关知识 | 第36-37页 |
| 4.3.1 线性移位寄存器序列 | 第36-37页 |
| 4.3.2 二维离散小波变换 | 第37页 |
| 4.4 基于小波变换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嵌入算法 | 第37-42页 |
| 4.4.1 在DWT低频域嵌入水印 | 第37-38页 |
| 4.4.2 在DWT高频域嵌入单重水印 | 第38页 |
| 4.4.3 在DWT中频域嵌入单重水印 | 第38页 |
| 4.4.4 在DWT中频或高频域嵌入多重水印 | 第38页 |
| 4.4.5 基于DWT的混合嵌入水印 | 第38-39页 |
| 4.4.6 嵌入算法 | 第39-42页 |
| 4.5 基于小波变换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提取算法 | 第42-45页 |
| 4.6 参数设定 | 第45页 |
| 4.6.1 参数L的设定 | 第45页 |
| 4.6.2 cov、a的设定 | 第45页 |
| 4.7 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 4.8 补充说明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彩色图像水印试验系统的设定 | 第48-51页 |
| 5.1 试验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48-49页 |
| 5.2 试验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49-50页 |
| 5.2.1 打开、保存位图 | 第49页 |
| 5.2.2 打印、打印预览和打印设置 | 第49页 |
| 5.2.3 频域水印 | 第49页 |
| 5.2.4 查看 | 第49-50页 |
| 5.2.5 帮助 | 第50页 |
| 5.3 系统实现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 6.1 总结 | 第51页 |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 致 谢 | 第53-54页 |
| 附 图 | 第54-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摘 要 | 第62-64页 |
| Abstract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