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我国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一、绪 论第8-14页
    (一)研究背景第8-10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0-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二、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4-19页
    (一)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基本概念第14-16页
        1.关于基层政府的定位第14-15页
        2.关于回应力的解析第15-16页
        3.回应力测评体系的界定第16页
    (二)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理论基础第16-19页
        1.公共治理理论第17页
        2.回应型政府理论第17页
        3.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第17-19页
三、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背景和必要性第19-35页
    (一)关于基层政府回应力的三个案例分析第19-25页
        1.河北邢台元庄暴力拆迁事件第19-21页
        2.云南省昆明晋宁暴力征地事件第21-23页
        3.山东青岛大虾事件第23-25页
    (二)基于案例分析的基层政府回应力现状第25-30页
        1.宏观层面:回应力状态第25-26页
        2.微观层面:回应力主体、诉求主体、平台建设现状分析第26-30页
    (三)基层政府回应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30-33页
        1.官本位思想和信息不对称是直接原因第30-31页
        2.回应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第31-32页
        3.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尚未建立是根本原因第32-33页
    (四)构建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现实意义第33-35页
        1.衡量回应能力和回应效果第33-34页
        2.体现政府责任和服务水平第34页
        3.提升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第34-35页
四、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规范第35-53页
    (一)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的构成要素第35-46页
        1.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主体第35-38页
        2.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客体第38-39页
        3.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目标第39-40页
        4.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指标第40-42页
        5.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标准第42-43页
        6.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方法第43-46页
    (二)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应遵循的原则第46-48页
        1.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的总体原则第46-47页
        2.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的具体原则第47-48页
    (三)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的核心内容设计第48-51页
        1.回应力测评的指标体系第48-49页
        2.回应力测评的标准体系第49-50页
        3.回应力测评的方法体系第50-51页
    (四)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的过程步骤第51-53页
        1.回应力测评方案设计第51-52页
        2.回应力测评方案实施第52页
        3.回应力测评报告总结第52-53页
五、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障碍及对策第53-58页
    (一)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障碍第53-55页
        1.来自测评主体认识的障碍第53-54页
        2.来自测评主体能力的障碍第54页
        3.来自测评体系本身的障碍第54页
        4.来自测评条件方面的障碍第54-55页
    (二)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体系构建的对策措施第55-58页
        1.理念层面:提高对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工作重要性的观念认识第55页
        2.制度层面:实现基层政府回应力测评的制度化第55-56页
        3.机制层面:引入参与、对话、协商、监督机制第56页
        4.技术层面:建立回应力测评信息网络和支持系统第56-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下一篇:政府与大学的权力边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