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12-19页
第一章“中国梦”的历史轨迹、内涵、特征和实现路径第19-28页
    第一节“中国梦”的历史轨迹第19-22页
        一、摸索梦第19页
        二、抗争梦第19-20页
        三、洋务梦第20页
        四、改良梦第20页
        五、共和梦第20-21页
        六、革命梦第21页
        七、建设梦和改革梦第21-22页
    第二节“中国梦”的内涵第22-23页
        一、哲学维度中的“中国梦”第22页
        二、文化维度中的“中国梦”第22-23页
        三、伦理维度中的“中国梦”第23页
        四、思想政治维度中的“中国梦”第23页
    第三节“中国梦”的特征第23-25页
        一、“中国梦”体现了继承与发展一脉相承的特征第24页
        二、“中国梦”体现了实践与创新在改革中统一的特征第24页
        三、“中国梦”体现了当下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的特征第24-25页
    第四节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第25-28页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精神第26页
        二、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第26页
        三、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第26-28页
第二章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轨迹、内涵、特征和意义第28-36页
    第一节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轨迹第28-30页
        一、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反思中前进第28页
        二、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理性中升华第28-29页
        三、21世纪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和挑战中崛起第29-30页
    第二节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第30-32页
        一、爱国主义内涵的多维视角解读第30-31页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第31-32页
    第三节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第32-34页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继承性特征第32页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包容性特征第32-33页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固化性特征第33页
        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爱党爱国性特征第33页
        五、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强灌输弱接受特征第33-34页
    第四节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第34-36页
        一、开拓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野第34页
        二、丰富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第34-35页
        三、创造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实践第35-36页
第三章 实现“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冲击第36-42页
    第一节 全球化的影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第36-38页
        一、全球化影响下冲击的总象第36-37页
        二、全球化影响下冲击的具象第37-38页
    第二节“反思性”影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第38-40页
        一、“反思性”影响下冲击的总象第38-39页
        二、“反思性”影响下冲击的具象第39-40页
    第三节 多元思潮的影响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冲击第40-42页
        一、多元思潮影响下冲击的总象第40页
        二、多元思潮影响下冲击的具象第40-42页
第四章 实现“中国梦”背景下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路径第42-51页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元路径的根本前提第42-45页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第42-43页
        二、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维度的统一第43-44页
        三、坚持理性爱国与开放式爱国主义的统一第44-45页
    第二节 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元路径的环境建设第45-47页
        一、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第45-46页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第46页
        三、优化校园制度环境建设第46-47页
    第三节 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元路径的保障系统第47-49页
        一、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动力系统第47-48页
        二、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馈系统第48页
        三、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系统第48-49页
    第四节 优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多元路径的教育载体第49-51页
        一、借用于新媒体手段,拓展网络阵地第49页
        二、创新爱国主义活动,开展社团活动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注释第52-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师德建设研究
下一篇:对象、显现或意义--noema概念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