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8-9页 |
2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与格里格的《斯拉特舞曲》 | 第9-16页 |
2.1 肖邦及其《玛祖卡舞曲》的概述 | 第9-11页 |
2.1.1 肖邦的生平 | 第9页 |
2.1.2 肖邦的音乐风格特征 | 第9-10页 |
2.1.3 《玛祖卡舞曲》简述 | 第10-11页 |
2.2 格里格及其《斯拉特舞曲》的概述 | 第11-16页 |
2.2.1 格里格生平 | 第11-12页 |
2.2.2 格里格的音乐风格 | 第12-13页 |
2.2.3 《斯拉特舞曲》简述 | 第13-16页 |
3 《玛祖卡舞曲》与《斯拉特舞曲》的民族性比较 | 第16-40页 |
3.1 民间舞曲节奏 | 第16-24页 |
3.1.1 《玛祖卡舞曲》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 | 第16-20页 |
3.1.2 《斯拉特舞曲》民间舞曲节奏的运用 | 第20-24页 |
3.1.3 肖邦和格里格在节奏运用上的对比 | 第24页 |
3.2 民间调式调性 | 第24-30页 |
3.2.1 《玛祖卡舞曲》在调式调性上的民族性 | 第25-28页 |
3.2.2 《斯拉特舞曲》在调式调性上的民族性 | 第28-29页 |
3.2.3 肖邦与格里格在调式调性上的民族性对比 | 第29-30页 |
3.3 民间色彩性和声 | 第30-36页 |
3.3.1 《玛祖卡舞曲》在和声色彩上的民族性 | 第30-33页 |
3.3.2 《斯拉特舞曲》在和声色彩上的民族性 | 第33-35页 |
3.3.3 肖邦和格里格在民族和声色彩上的对比 | 第35-36页 |
3.4 旋律的民族性 | 第36-40页 |
3.4.1 《玛祖卡舞曲》在旋律上的民族性 | 第36-37页 |
3.4.2 《斯拉特舞曲》在旋律上的民族性 | 第37-39页 |
3.4.3 肖邦与格里格在旋律上的民族性对比 | 第39-40页 |
4 《玛祖卡舞曲》与《斯拉特舞曲》的演奏手法的比较 | 第40-50页 |
4.1 两部作品在音色和触键特点上的比较 | 第40-43页 |
4.1.1 《玛祖卡舞曲》的音色与触键特点 | 第40-41页 |
4.1.2 《斯拉特舞曲》的音色与触键特点 | 第41-42页 |
4.1.3 肖邦与格里格在音色与触键的对比 | 第42-43页 |
4.2 两部作品在踏板上的运用 | 第43-47页 |
4.3 弹奏时节奏的对比 | 第47-50页 |
4.3.1 肖邦自由节奏的把握 | 第47-48页 |
4.3.2 格里格节奏的准确把握 | 第48-50页 |
5 肖邦与格里格对后世的影响 | 第50-54页 |
5.1 肖邦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50-51页 |
5.1.1 肖邦对波兰音乐以及世界音乐的影响 | 第50页 |
5.1.2 肖邦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 第50-51页 |
5.2 格里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1 格里格对挪威民族音乐的影响 | 第51-52页 |
5.2.2 格里格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 肖邦对格里格的影响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