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黄土分布与类别 | 第12-14页 |
1.2.2 黄土湿陷变形机理 | 第14-16页 |
1.2.3 黄土湿陷性评价 | 第16-17页 |
1.2.4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 第17-2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与分析 | 第23-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3-24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27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4页 |
2.2.2 区域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2.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25页 |
2.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2.5 地表地质作用 | 第26-27页 |
2.3 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特殊岩土概况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大准至朔黄铁路联络线地基处理效果试验研究 | 第31-49页 |
3.1 试验区概况 | 第31-34页 |
3.1.1 试验区地质条件 | 第32页 |
3.1.2 试验区黄土工程特性 | 第32-34页 |
3.2 灰土挤密桩法地基处理效果试验研究 | 第34-40页 |
3.2.1 试验区灰土挤密桩法应用概况 | 第34-35页 |
3.2.2 灰土挤密桩法原理 | 第35-36页 |
3.2.3 试验检测方案 | 第36-38页 |
3.2.4 试验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8-40页 |
3.3 强夯法地基处理效果试验研究 | 第40-47页 |
3.3.1 试验区强夯法应用概况 | 第40-41页 |
3.3.2 强夯法原理 | 第41-42页 |
3.3.3 试验检测方案 | 第42-43页 |
3.3.4 试验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43-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路基承载力及沉降监测分析 | 第49-63页 |
4.1 路基承载力分析 | 第49-54页 |
4.1.1 荷载计算 | 第49-50页 |
4.1.2 路基工程设计分析 | 第50-54页 |
4.1.3 路基重载检算结论 | 第54页 |
4.2 路基沉降监测 | 第54-63页 |
4.2.1 路基沉降监测的内容和意义 | 第54页 |
4.2.2 监测方案 | 第54-56页 |
4.2.3 监测注意事项 | 第56页 |
4.2.4 沉降特性分析 | 第56-58页 |
4.2.5 路基沉降预测 | 第58-63页 |
5 不同工况地基沉降特性分析及地基优化研究 | 第63-89页 |
5.1 高路堤复合地基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3-69页 |
5.1.1 有限元法简介 | 第63-64页 |
5.1.2 有限元法在土工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5.1.3 模型的建立 | 第65-69页 |
5.2 数值模拟分析方案 | 第69-70页 |
5.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0-82页 |
5.3.1 强夯和灰土挤密桩地基沉降对比分析 | 第70-72页 |
5.3.2 灰土挤密桩法桩体尺寸及布置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72-79页 |
5.3.3 桩体弹性模量对沉降特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5.3.4 桩间土体挤密效果对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 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优化研究 | 第82-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