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概述 | 第14-20页 |
2.1 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 第14-15页 |
2.1.1 概念 | 第14页 |
2.1.2 特征 | 第14-15页 |
2.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综述 | 第15-16页 |
2.2.1 概念 | 第15-16页 |
2.2.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6页 |
2.3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6-19页 |
2.3.1 提出阶段 | 第16-17页 |
2.3.2 发展阶段 | 第17-18页 |
2.3.3 完善阶段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0-23页 |
3.1 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3.1.1 有利于减少环境资源破坏 | 第20页 |
3.1.2 有利于保障公众环境权 | 第20-21页 |
3.1.3 有利于强化政府环境责任 | 第21页 |
3.1.4 有利于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 第21页 |
3.2 完善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制度的可行性 | 第21-22页 |
3.2.1 各级政府逐年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 第21-22页 |
3.2.2 企业积极承担环境社会责任 | 第22页 |
3.2.3 公民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 第2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4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存在问题 | 第23-28页 |
4.1 立法层级有待提高 | 第23-24页 |
4.1.1《宪法》缺失针对性规定 | 第23-24页 |
4.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立法层级较低 | 第24页 |
4.2 政府环境危机意识淡薄 | 第24-25页 |
4.3 现有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可操作性差 | 第25-26页 |
4.4 突发环境事件国际、各地区合作不足 | 第26页 |
4.5 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4.6 后备资源不足 | 第2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5 国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2页 |
5.1 美国以联邦应急管理局为中心的应急制度 | 第28页 |
5.2 日本走在世界前沿的灾害应急处理经验 | 第28-30页 |
5.3 俄罗斯应急法律体系完善 | 第30-31页 |
5.4 国外应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6 完善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措施 | 第32-41页 |
6.1 完善相关立法 | 第32-33页 |
6.1.1 宪法中体现原则性规定 | 第32页 |
6.1.2《环境保护法》中设立专门章节 | 第32-33页 |
6.1.3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规、规章体现可操作性 | 第33页 |
6.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3-37页 |
6.2.1 细化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制度 | 第33-34页 |
6.2.2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 | 第34页 |
6.2.3 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惩罚机制 | 第34-35页 |
6.2.4 完善突发环境应急储备制度 | 第35-37页 |
6.3 提高公众环境危机意识 | 第37页 |
6.4 促进突发环境事件处理交流与合作 | 第37-39页 |
6.4.1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 第38页 |
6.4.2 加强我国各部门、各区域间合作 | 第38-39页 |
6.5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 第39-4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