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0-21页 |
1. 三十烷醇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 基本情况 | 第10页 |
1.2 产品现状 | 第10-12页 |
2. 环糊精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1 CD及其衍生物 | 第12-13页 |
2.2 包合技术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2.1 包合常数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2.2.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13页 |
2.2.1.2 相溶解度法 | 第13-14页 |
2.2.1.3 核磁共振滴定法 | 第14页 |
2.2.2 包合比的测定方法 | 第14-15页 |
2.2.2.1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4-15页 |
2.2.2.2 核磁共振法 | 第15页 |
2.2.2.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15页 |
2.2.3 药物/CD包合物的制备 | 第15页 |
2.2.4 包合物的鉴定 | 第15-16页 |
2.2.4.1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 第15-16页 |
2.2.4.2 热分析法 | 第16页 |
2.2.4.3 核磁共振法 | 第16页 |
3. 植物生理指标 | 第16-21页 |
3.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16-18页 |
3.1.1 原初盐害 | 第17页 |
3.1.2 次级盐害(离子胁迫) | 第17页 |
3.1.3 代谢失调 | 第17-18页 |
3.2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8页 |
3.3 盐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 第18-19页 |
3.4 植物的盐适应及其调控机制 | 第19-21页 |
3.4.1 离子稳态 | 第19页 |
3.4.2 Na+/H+逆向转运蛋白 | 第19页 |
3.4.3 渗透调节 | 第19页 |
3.4.4 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活性 | 第19-20页 |
3.4.5 植物激素调节 | 第20-21页 |
第2章 设计思想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 设计思想 | 第21-22页 |
2. 设计路线 | 第22-23页 |
第3章 TA的结构修饰及表征 | 第23-25页 |
1. TA的结构修饰 | 第23页 |
2. 修饰物的验证 | 第23页 |
2.1 薄层色谱法检验 | 第23页 |
2.2 差热分析法验证 | 第2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3-25页 |
3.1 薄层色谱法验证 | 第23-24页 |
3.2 差热分析法验证 | 第24-25页 |
第4章 包合物的制备 | 第25-32页 |
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页 |
2. 包合的可能性研究 | 第25-26页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5页 |
2.2 包合常数测定 | 第25-26页 |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5页 |
2.2.2 相溶解度法 | 第25-26页 |
3. 包合可行性研究 | 第26-27页 |
3.1 包合物的制备 | 第26页 |
3.1.1 研磨法 | 第26页 |
3.1.2 共沉淀法 | 第26页 |
3.2 包合物的鉴定 | 第26页 |
3.2.1 热分析法 | 第26页 |
3.3 溶解度研究 | 第26-27页 |
3.3.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页 |
3.3.2 溶解时间的测定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4.1 包合的可能性研究结果 | 第27-28页 |
4.1.1 包合常数测定 | 第27-28页 |
4.1.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7-28页 |
4.1.1.2 相溶解度法 | 第28页 |
4.2 包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 | 第28-32页 |
4.2.1 包合物的鉴定 | 第28-30页 |
4.2.1.1 热分析法 | 第28-30页 |
4.2.2 溶解度研究结果 | 第30-32页 |
4.2.2.1 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 第30页 |
4.2.2.2 溶解时间的测定 | 第30-32页 |
第5章 植物活性实验 | 第32-46页 |
1. 室内活性实验 | 第32-35页 |
1.1 生长实验 | 第32-33页 |
1.1.1 发芽率 | 第32页 |
1.1.2 根长及根重 | 第32页 |
1.1.3 叶绿素含量 | 第32-33页 |
1.2 盐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同工酶活性的测定 | 第33-35页 |
1.2.1 盐胁迫下发芽率、根长、根重,叶绿素含量 | 第33页 |
1.2.2 盐胁迫下小麦脯氨酸、丙二醛的含量 | 第33-34页 |
1.2.2.1 脯氨酸含量 | 第33-34页 |
1.2.2.2 丙二醛(MDA)含量 | 第34页 |
1.2.3 同工酶活性 | 第34-35页 |
1.2.3.1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34页 |
1.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34页 |
1.2.3.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34-35页 |
2. 大田实验 | 第35-36页 |
2.1 正常条件下施用TAC86-CD的效果 | 第35-36页 |
2.2 低肥条件下施用TAC86-CD的效果 | 第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3.1 室内活性实验结果 | 第36-44页 |
3.1.1 生长实验 | 第36-40页 |
3.1.1.1 发芽率 | 第36-37页 |
3.1.1.2 根长及根重 | 第37-39页 |
3.1.1.3 叶绿素含量 | 第39-40页 |
3.1.1.4 生长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页 |
3.1.2 盐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变化、同工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 第40-44页 |
3.1.2.1 盐胁迫下发芽率 | 第40-41页 |
3.1.2.2 盐胁迫下根长及根重 | 第41-42页 |
3.1.2.3 盐胁迫下叶绿素含量 | 第42页 |
3.1.2.4 盐胁迫下发芽率、根长、根重及叶绿素含量结果分析 | 第42页 |
3.1.2.5 盐胁迫下小麦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MDA的含量 | 第42-43页 |
3.1.2.6 盐胁迫下生理试验及酶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2 大田实验 | 第44-46页 |
3.2.1 2011-2012年正常条件下施用TAC86-CD的效果 | 第44-45页 |
3.2.2 2012-2013年低肥条件下施用TAC86-CD的效果 | 第45-46页 |
第6章 小结 | 第46-47页 |
附图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