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立刑事陪审团的可行性及实例分析
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置身漩涡的“人民陪审团” | 第8-17页 |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和关注焦点 | 第8-12页 |
二、司法改革中的实例及争议焦点 | 第12-15页 |
三、本文的研究视角与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人民陪审团”试点性质的功能分析 | 第17-28页 |
一、“人民陪审团”的性质定位:评议权模式 | 第17-18页 |
二、域外相关制度的性质定位:裁判权模式 | 第18-21页 |
三、功能实现的比较:价值权衡 | 第21-28页 |
(一) 裁判权模式的价值权衡 | 第21-23页 |
(二) 评议权模式的价值权衡 | 第23-26页 |
(三) “裁判权模式”在中国的真实障碍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人民陪审团”试点规则的技术分析 | 第28-35页 |
一、案件范围设定的分析 | 第28-30页 |
(一) 现实价值 | 第28-30页 |
(二) 内在缺陷 | 第30页 |
二、主体代表性的分析 | 第30-32页 |
(一) 相对进步 | 第30-31页 |
(二) 内在缺陷 | 第31-32页 |
三、参与方式和程度的分析 | 第32-33页 |
(一) 相对进步 | 第32页 |
(二) 内在缺陷 | 第32-33页 |
四、配套制度的分析 | 第33-35页 |
(一) 相对进步 | 第33页 |
(二) 内在缺陷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未来走向:中国设立刑事陪审团的可行性 | 第35-41页 |
一、“人民陪审团”试点的立法启示 | 第35-38页 |
(一) 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启示 | 第35-36页 |
(二) 对设立刑事陪审团的预测 | 第36-38页 |
二、构建刑事陪审团的技术方案 | 第38-41页 |
(一) 案件范围 | 第38页 |
(二) 资格限制与遴选规则 | 第38-39页 |
(三) 参与方式与职权配置 | 第39页 |
(四) 配套制度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