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6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6-32页 |
2.1 2 型糖尿病及其流行病学资料 | 第16-17页 |
2.2 2 型糖尿病的病因 | 第17-20页 |
2.3 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2.4 2 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 第21-23页 |
2.5 2 型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 | 第23-26页 |
2.6 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26页 |
2.7 2 型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学致病因素的关系 | 第26-27页 |
2.8 2 型糖尿病的治疗 | 第27-31页 |
2.9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 第31页 |
2.10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48页 |
3.1 遗传学关联研究 | 第32-40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3.1.1.1 样本来源 | 第32页 |
3.1.1.2 入组标准 | 第32-33页 |
3.1.1.3 排除标准 | 第33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33-40页 |
3.1.2.1 资料收集 | 第33页 |
3.1.2.2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33-34页 |
3.1.2.3 DNA提取 | 第34页 |
3.1.2.4 DNA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34-35页 |
3.1.2.5 DNA稀释 | 第35页 |
3.1.2.6 候选基因与 SNP位点 | 第35页 |
3.1.2.7 订制 TaqMan探针 | 第35-36页 |
3.1.2.8 TaqMan 探针法基因分型 | 第36-38页 |
3.1.2.9 等位基因鉴定 | 第38-40页 |
3.2 基因表达研究 | 第40-45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3.2.1.1 样本来源 | 第40页 |
3.2.1.2 入组标准 | 第40-41页 |
3.2.1.3 排除标准 | 第41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41-45页 |
3.2.2.1 资料收集 | 第41页 |
3.2.2.2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第41-42页 |
3.2.2.3 RNA提取 | 第42页 |
3.2.2.4 R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 第42页 |
3.2.2.5 逆转录成 cDNA | 第42-43页 |
3.2.2.6 引物设计与订制 | 第43-44页 |
3.2.2.7 基因表达分析 | 第44-45页 |
3.3 数据库建立 | 第45-46页 |
3.3.1 遗传学关联研究 | 第45页 |
3.3.2 基因表达研究 | 第45-46页 |
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6-48页 |
3.4.1 遗传学关联研究 | 第46-47页 |
3.4.1.1 样本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 第46页 |
3.4.1.2 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 | 第46-47页 |
3.4.1.3 关联分析 | 第47页 |
3.4.2 基因表达研究 | 第47-48页 |
3.4.2.1 样本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 第47页 |
3.4.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7-48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4.1 遗传学关联研究 | 第48-50页 |
4.1.1 样本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 第48页 |
4.1.2 H-W平衡检验结果 | 第48-49页 |
4.1.3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 | 第49页 |
4.1.4 等位基因关联分析 | 第49-50页 |
4.1.5 基因型关联分析 | 第50页 |
4.2 基因表达研究 | 第50-56页 |
4.2.1 样本资料的统计学描述 | 第50-51页 |
4.2.2 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 | 第51-52页 |
4.2.3 CDKAL1 基因 m RNA 表达 | 第52-56页 |
第5章 讨论 | 第56-61页 |
5.1 CDKAL1 基因与 T2DM的关系 | 第56-57页 |
5.2 CDKAL1 基因与 DN 的关系 | 第57-58页 |
5.3 CDKAL1 基因导致 T2DM的机制 | 第58-60页 |
5.4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