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19页 |
1.2.1 NDN移动主体划分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6页 |
1.2.3 问题分析 | 第16-19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3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命名数据网络移动性研究基础及发展动态分析 | 第23-34页 |
2.1 与传统IP网络的对比分析 | 第23-25页 |
2.1.1 TCP/IP结构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 第23-24页 |
2.1.2 P2P、CDN与NDN的对比分析 | 第24-25页 |
2.2 以内容为中心的互联网体系架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 NDN移动性研究基础 | 第26-33页 |
2.3.1 NDN体系架构 | 第26-27页 |
2.3.2 NDN通信流程 | 第27-28页 |
2.3.3 现有移动性方案及其局限性 | 第28-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基于拓扑势的请求者移动性支持机制 | 第34-46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问题分析 | 第34-36页 |
3.3 缓存策略对网络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1 缓存数量 | 第36页 |
3.3.2 缓存节点性质 | 第36-37页 |
3.4 基于拓扑势的请求者移动性支持机制 | 第37-41页 |
3.4.1 拓扑势的引入 | 第37-38页 |
3.4.2 基于拓扑势的缓存策略及路由方案描述 | 第38-40页 |
3.4.3 算法参数的讨论 | 第40-41页 |
3.5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41-45页 |
3.5.1 实验参数 | 第41-42页 |
3.5.2 性能分析 | 第42-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基于多代理的动态数据源管理机制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问题分析 | 第46-47页 |
4.3 数据源请求移动率及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4.3.1 数据源请求移动率的定义 | 第47-48页 |
4.3.2 管理模式的划分 | 第48页 |
4.4 基于多代理的动态数据源管理机制 | 第48-52页 |
4.4.1 数据源注册流程 | 第49-50页 |
4.4.2 缓存策略与动态MA发现机制 | 第50-51页 |
4.4.3 多代理的动态数据源移动性管理机制通信流程 | 第51-52页 |
4.5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4.5.1 实验参数 | 第52-53页 |
4.5.2 性能分析 | 第53-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移动环境下的NDN路由转发机制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问题描述 | 第58-59页 |
5.3 基于兴趣相似度的概率路由算法设计 | 第59-64页 |
5.3.1 算法概述 | 第59-60页 |
5.3.2 协议包格式的定义 | 第60-61页 |
5.3.3 兴趣包转发策略 | 第61-63页 |
5.3.4 数据包转发策略 | 第63-64页 |
5.4 仿真及性能分析 | 第64-67页 |
5.4.1 实验参数 | 第64-65页 |
5.4.2 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创新点 | 第68-69页 |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