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化学电源、电池、燃料电池论文--燃料电池论文

交联型聚合物电解质膜的结构设计与性能研究

内容提要第4-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51页
    1.1 燃料电池第15-20页
        1.1.1 燃料电池的历史及现状第15-17页
        1.1.2 燃料电池的种类第17-19页
        1.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9-20页
    1.2 质子交换膜第20-21页
    1.3 低温质子交换膜第21-30页
        1.3.1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第21-22页
        1.3.2 非氟结构质子交换膜第22-27页
        1.3.3 低温质子交换膜的改性第27-30页
    1.4 高温质子交换膜第30-37页
        1.4.1 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 (PA/PBI)第31-36页
        1.4.2 磷酸掺杂碱性聚芳醚酮/聚醚砜及改性第36-37页
    1.5 本论文设计思想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51页
第二章 基于磺化交联剂的共价交联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与研究第51-77页
    引言第51-52页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52页
    2.2 结构表征技术与性能测试方法第52-55页
        2.2.1 结构表征技术第52-53页
        2.2.2 性能测试手段第53-55页
    2.3 羧基封端的带有磺酸基团的苯并咪唑三聚体(s-BI)的合成与表征第55-57页
        2.3.1 s-BI 的合成第55-56页
        2.3.2 s-BI 的结构表征第56-57页
    2.4 羧基封端的苯并咪唑三聚体(BI)的合成与表征第57-59页
        2.4.1 BI 的合成第57-58页
        2.4.2 BI 的结构表征第58-59页
    2.5 磺化聚醚醚酮(SPEEk)的合成与表征第59-61页
        2.5.1 SPEEK 的合成第59-60页
        2.5.2 SPEEK 的结构表征及磺化度的确定第60-61页
    2.6 交联膜 (SPEEK/s-BI-n) 的制备与结构表征第61-64页
        2.6.1 SPEEK/s-BI-n 的制备第61-63页
        2.6.2 交联膜的结构表征第63-64页
    2.7 SPEEK/s-BI-n 交联膜的性能测试第64-70页
        2.7.1 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第64-66页
        2.7.2 抗氧化稳定性第66页
        2.7.3 离子交换容量(IEC)、尺寸稳定性和传导率第66-69页
        2.7.4 膜在甲醇溶液中的吸收率、溶胀率及机械性能第69-70页
        2.7.5 甲醇渗透系数和选择性第70页
    2.8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7页
第三章 末端交联型聚苯并咪唑共混膜的制备与研究第77-99页
    引言第77-78页
    3.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78页
    3.2 结构表征技术与性能测试方法第78-80页
        3.2.1 结构表征技术第78页
        3.2.2 性能测试手段第78-80页
    3.3 末端可交联的聚苯并咪唑(E-PBI)的合成与表征第80-82页
        3.3.1 E-PBI 的合成第80-81页
        3.3.2 E-PBI 的结构表征及分子量的确定第81-82页
    3.4 高分子量聚苯并咪唑(m-PBI)的合成与表征第82-84页
        3.4.1 m-PBI 的制备第82页
        3.4.2 m-PBI 的结构表征第82-84页
    3.5 末端交联网络结构与聚苯并咪唑共混膜(b-PBI-X)的制备与表征第84-88页
        3.5.1 b-PBI-X 共混膜的制备第84-85页
        3.5.2 b-PBI-X 共混膜的表征第85-88页
    3.6 b-PBI-X 共混膜的性能测试第88-93页
        3.6.1 热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测试第88-89页
        3.6.2 磷酸含量第89-90页
        3.6.3 质子传导率第90-92页
        3.6.4 机械性能第92-93页
    3.7 本章小结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9页
第四章 高质子传导率磷酸掺杂交联型聚苯并咪唑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99-111页
    引言第99-100页
    4.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100页
    4.2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第100页
    4.3 共价交联聚苯并咪唑膜(PBI/s-BI-X)的制备与表征第100-103页
        4.3.1 共价交联聚苯并咪唑膜(PBI/s-BI-X)的制备第100-101页
        4.3.2 PBI/s-BI-X 的表征第101-103页
    4.4 磷酸掺杂共价交联聚苯并咪唑膜(PA-PBI/s-BI-X)的制备与性能第103-107页
        4.4.1 磷酸掺杂共价交联膜的制备(PA-PBI/s-BI-X)第103页
        4.4.2 磷酸含量和溶胀系数第103-105页
        4.4.3 质子传导率第105-107页
        4.4.4 机械性能第107页
    4.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1页
第五章 磷酸掺杂双层交联网络质子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111-127页
    引言第111-112页
    5.1 实验原料与试剂第112页
    5.2 结构表征技术与性能测试方法第112-114页
        5.2.1 结构表征技术第112页
        5.2.2 性能测试方法第112-114页
    5.3 双层交联网络(PAETA/PAAm)的制备与表征第114-116页
        5.3.1 双层交联网络(PAETA/PAAm)的制备第114-115页
        5.3.2 双层交联网络(PAETA/PAAm)的表征第115-116页
    5.4 磷酸掺杂双层交联网络(PA-PAETA/PAAm)的制备与表征第116-124页
        5.4.1 磷酸掺杂含量第116-118页
        5.4.2 红外光谱表征第118页
        5.4.3 透光性表征第118-119页
        5.4.4 机械性能及交联密度第119-121页
        5.4.5 质子传导率第121-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7页
第六章 结论第127-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获奖情况第129-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1-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特征与储层评价研究--以兴隆台油田北部兴20区为例
下一篇:建昌盆地微观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