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基础和描述方法 | 第19-39页 |
2.1 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 | 第19-21页 |
2.2 光锥坐标系 | 第21-23页 |
2.3 强子张量 | 第23-25页 |
2.4 夸克关联函数 | 第25-37页 |
2.4.1 分布关联函数的分解 | 第26-28页 |
2.4.2 部分子分布函数 | 第28-32页 |
2.4.3 领头扭度分布函数的几率解释 | 第32-34页 |
2.4.4 碎裂关联函数的分解 | 第34-37页 |
2.5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高能散射过程中与自旋相关的不对称度 | 第39-45页 |
3.1 典型的高能散射过程 | 第39-40页 |
3.2 自旋相关的不对称度 | 第40-42页 |
3.3 横动量依赖因子化框架下的结构函数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次领头扭度束流纵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 | 第45-67页 |
4.1 中性π介子产生过程中的束流纵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 | 第45-53页 |
4.1.1 产生贡献的分布函数g~⊥及其模型计算 | 第47-50页 |
4.1.2 实验运动学条件下的不对称度数值结果 | 第50-53页 |
4.2 带电π介子产生过程中的束流纵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 | 第53-59页 |
4.2.1 产生贡献的分布函数e和g~⊥在两种不同模型下计算 | 第54-58页 |
4.2.2 两套不同的分布函数贡献的不对称度结果 | 第58-59页 |
4.3 带电强子产生过程中的束流纵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 | 第59-65页 |
4.3.1 HERMES运动学条件下的束流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结果 | 第60-63页 |
4.3.2 CLAS12运动学条件下的束流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结果 | 第63-65页 |
4.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次领头扭度靶横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 | 第67-75页 |
5.1 靶横向极化单自旋不对称度的产生过程 | 第67-69页 |
5.2 产生贡献的分布函数f_T、f_T~⊥、h_T、h_T~⊥的模型计算 | 第69-71页 |
5.3 实验运动学条件下横向单自旋不对称度的预言 | 第71-73页 |
5.4 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次领头扭度靶纵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 | 第75-83页 |
6.1 靶纵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的产生过程 | 第75-76页 |
6.2 产生贡献的分布函数e_L和g_L~⊥在两种不同模型下的计算 | 第76-79页 |
6.3 带电及中性π介子产生过程中的靶纵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 | 第79-81页 |
6.4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七章 次领头扭度靶横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 | 第83-89页 |
7.1 靶横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的产生过程 | 第83-84页 |
7.2 产生贡献的分布函数g_T、g_T~⊥、e_T、e_T~⊥的模型计算 | 第84-86页 |
7.3 带电及中性π介子产生过程中的靶横向极化双自旋不对称度 | 第86-88页 |
7.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八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 第89-93页 |
8.1 总结 | 第89-91页 |
8.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附录A 光锥矢量 | 第105-107页 |
附录B Dirac矩阵 | 第107-109页 |
附录C 光锥四矢量和张量(缩并)运算的一些法则 | 第109-111页 |
作者简介(包括论文和成果清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