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1.2.3 文献小结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合作经济 | 第17-18页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18页 |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公有物品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9页 |
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与原则 | 第19-22页 |
2.3.1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 | 第19-20页 |
2.3.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 第20-22页 |
2.4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 第22-25页 |
2.4.1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第22页 |
2.4.2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需要 | 第22-23页 |
2.4.3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 第23页 |
2.4.4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是科技兴农的需要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内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 第25-31页 |
3.1 内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3.2 发展特点分析 | 第26-27页 |
3.2.1 发展迅速 | 第26页 |
3.2.2 涉及领域广 | 第26-27页 |
3.2.3 具有特色性 | 第27页 |
3.3 组织模式分析(典型案例) | 第27-29页 |
3.3.1 专业大户型——兴利农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28页 |
3.3.2 龙头企业带动型——柠檬协会 | 第28-29页 |
3.3.3 科技推广型——鸿学菌业协会 | 第29页 |
3.3.4 基层组织牵头型——塔罗科血橙协会 | 第29页 |
3.4 取得的成效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内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6页 |
4.1 规模较小 | 第31-32页 |
4.2 资金匮乏 | 第32-33页 |
4.3 联系松散 | 第33-34页 |
4.4 信息闭塞 | 第34页 |
4.5 管理人才短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国外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5.1 各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况 | 第36-39页 |
5.1.1 日本农业协同组织 | 第36-37页 |
5.1.2 德国农业生产合作社 | 第37-39页 |
5.2 启示 | 第39-42页 |
5.2.1 抓住时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 第39页 |
5.2.2 尊重农民意志和决策,切实为农民提供服务 | 第39-40页 |
5.2.3 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 第40页 |
5.2.4 建立完整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 第40页 |
5.2.5 多途径提高组织的盈利能力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内江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 | 第42-45页 |
6.1 加大财政投入 | 第42页 |
6.2 加大金融支持 | 第42-43页 |
6.3 完善管理制度 | 第43页 |
6.4 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 第43-44页 |
6.5 加强培训和人才引进 | 第44页 |
6.6 将政府调控能力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结合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