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的研究与技术 | 第16-23页 |
2.1 传统计算机通信模型的研究 | 第16-17页 |
2.2 人类行为动力学的研究理论 | 第17-18页 |
2.2.1 概念及理论发展 | 第17-18页 |
2.2.2 实证研究 | 第18页 |
2.3 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研究 | 第18-19页 |
2.4 社交网络用户的属性和关系研究 | 第19-23页 |
2.4.1 用户属性分析 | 第19-20页 |
2.4.2 用户行为分析 | 第20页 |
2.4.3 社交网络用户关系 | 第20-22页 |
2.4.4 邓巴数字(150定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微博社交网络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23-33页 |
3.1 利用新浪微博的API接口采集数据 | 第23-29页 |
3.1.1 实验数据集的确定 | 第23-24页 |
3.1.2 基于新浪微博API接口的爬虫程序 | 第24-29页 |
3.2 数据抓取及校友社交圈性网络的构造 | 第29-31页 |
3.2.1 新浪微博的数据抓取 | 第29页 |
3.2.2 微博数据的筛选 | 第29-30页 |
3.2.3 校友圈网络数据的构造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基于社交性网络的通信行为分析 | 第33-50页 |
4.1 针对校友圈网络中通信用户节点的分析 | 第33-36页 |
4.1.1 “北邮”校友网络中用户的粉丝数、关注数的分析 | 第33-35页 |
4.1.2 对“北邮”校友网络结构中中心用户的分析 | 第35-36页 |
4.2 基于微博社交圈的消息发布行为分析 | 第36-40页 |
4.2.1 社交圈的用户消息发布行为的时间分布及其分析 | 第36-39页 |
4.2.2 社交圈内的用户消息发布的数量分布及其分析 | 第39-40页 |
4.3 “北邮”校友圈用户通信交互行为的研究 | 第40-48页 |
4.3.1 用户通信交互习惯:转发或评论 | 第40-41页 |
4.3.2 “北邮”校友圈网络中用户通信次数分析 | 第41-43页 |
4.3.3 某一时间段内“北邮”校友圈内的用户转发通信行为 | 第43-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基于社交性网络的通信建模研究 | 第50-62页 |
5.1 基于微博社交网络的通信模型分析 | 第50-52页 |
5.1.1 微博社交网络的用户微博发布模式 | 第50页 |
5.1.2 微博社交网络用户微博阅读行为模式 | 第50-52页 |
5.1.3 微博社交网络用户微博转发行为模式 | 第52页 |
5.2 社交网络通信模型 | 第52-56页 |
5.2.1 微博社交网络通信模型的概要描述 | 第52-54页 |
5.2.2 微博社交网络“竞争窗口”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54-56页 |
5.3 “北邮”校友圈社交网络的通信模型建模 | 第56-61页 |
5.3.1 “北邮”校友圈网络微博接收模型建模 | 第56-58页 |
5.3.2 “北邮”校友圈网络微博阅读模型建模 | 第58-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5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2-63页 |
6.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