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稻田蛀秆螟虫 | 第10-15页 |
1.1 发生概况 | 第10-12页 |
1.2 发生危害特点 | 第12-13页 |
1.3 发生规律与趋势 | 第13-14页 |
1.4 水稻螟虫监测 | 第14-15页 |
2. 昆虫分子鉴定技术 | 第15-16页 |
2.1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 | 第15页 |
2.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 第15-16页 |
2.3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和双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 第16页 |
3. DNA条形码技术 | 第16-25页 |
3.1 提出背景及定义 | 第16-17页 |
3.2 工作原理及操作程序 | 第17-19页 |
3.3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 第19-20页 |
3.4 DNA条形码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3页 |
3.5 DNA条形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二化螟线粒体COI基因的种内变异 | 第26-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1.1 试虫 | 第2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1.4 总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1.5 PCR扩增 | 第28-29页 |
1.6 分子克隆 | 第29-30页 |
1.7 测序及序列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1 二化螟COI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2.2 二化螟COI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 第31-32页 |
2.3 二化螟COI基因的碱基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2.4 二化螟COI基因的遗传距离 | 第33页 |
2.5 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树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大螟线粒体COI基因的种内变异 | 第36-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1.1 试虫 | 第37页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7页 |
1.3 总D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1.4 大螟COI基因编码片段的克隆分析 | 第38-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2.1 大螟COI基因的克隆 | 第40-41页 |
2.2 大螟COI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 第41-42页 |
2.3 大螟COI基因碱基差异分析 | 第42-43页 |
2.4 不同寄主上大螟COI基因的遗传距离 | 第43页 |
2.5 不同寄主上大螟的系统发育树 | 第43-45页 |
3 讨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不同蛀秆螟虫线粒体COI基因的种间变异 | 第46-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2.1 七种蛀秆螟虫的COI基因克隆 | 第47-48页 |
2.2 七种蛀秆螟虫COI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和变异 | 第48-49页 |
2.3 七种蛀秆螟虫COI基因的碱基差异分析 | 第49页 |
2.4 七种蛀秆螟虫COI基因的遗传距离分析 | 第49-50页 |
2.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0-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