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土质学论文--特殊土质论文

碱侵蚀过程中红土化学成分与工程性质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尚存的问题与缺憾第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技术路线第14页
        1.3.3 研究目标及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准备第16-34页
    2.1 灰色关联理论第16-21页
        2.1.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第16-17页
        2.1.2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第17页
        2.1.3 传统灰色关联法求权重法第17-18页
        2.1.4 传统灰色关联的计算矩阵第18-20页
        2.1.5 改进的灰色关联法及改进方法权重求解过程第20-21页
    2.2 神经网络第21-31页
        2.2.1 神经网络研究历程第21-23页
        2.2.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第23-30页
        2.2.3 BP神经网络第30-31页
    2.3 Matlab软件第31-34页
        2.3.1 Matlab简介第31页
        2.3.2 Matlab软件优点第31-32页
        2.3.3 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第32-34页
第三章 试验及判断指标第34-44页
    3.1 红土因子的选取第34-35页
        3.1.1 化学因子选取第34页
        3.1.2 红土工程因子的选择第34-35页
    3.2 试验设计第35-38页
        3.2.1 试验目的与基本原理第35-36页
        3.2.2 试验步骤第36-37页
        3.2.3 试验结果第37-38页
    3.3 判断指标的选择和定义第38-44页
        3.3.1 贡献率第39-42页
        3.3.2 转化率第42页
        3.3.3 流失度第42-43页
        3.3.4 劣化贡献率第43-44页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4.1 判断指标的计算结果第44-46页
        4.1.1 相对贡献率和贡献率第44-45页
        4.1.2 转化率和流失度第45页
        4.1.3 劣化贡献率第45-46页
    4.2 红土中主要氧化物含量变化的影响分析第46-52页
        4.2.1 红土化学成分侵蚀机理与工程性质影响机理分析第46-47页
        4.2.2 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第47-48页
        4.2.3 抗剪强度的影响第48-49页
        4.2.4 对比重的影响第49页
        4.2.5 对界限含水率的影响第49-50页
        4.2.6 对压缩系数的影响第50-51页
        4.2.7 对颗粒级配的影响第51-52页
第五章 分析成果的验证第52-64页
    5.1 土样的显微观察第52-54页
        5.1.1 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第52-53页
        5.1.2 土样剖面的电镜观测分析第53-54页
        5.1.3 电镜观测与化学分析对比分析第54页
    5.2 现场钻探资料验证第54-64页
        5.2.1 水库概况第54-55页
        5.2.2 水文条件第55-56页
        5.2.3 工程地质概况第56-58页
        5.2.4 安全鉴定结论第58-60页
        5.2.5 原型现场验证第60-64页
第六章 离子及工程性质变化趋势预测探索第64-72页
    6.1 预测意义第64页
    6.2 本预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64-65页
    6.3 离子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第65-67页
        6.3.1 数据准备第65-66页
        6.3.2 模型计算第66页
        6.3.3 预测结果可靠性分析第66-67页
    6.4 工程性质变化预测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第67-72页
        6.4.1 工程性质变化趋势模型第67-69页
        6.4.2 模型计算第69页
        6.4.3 预测结果可靠性分析第69-7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结论第72-73页
    7.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单轴压缩条件下原生微裂隙对白云岩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