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7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2页 |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9-20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20-22页 |
2.2 地形地貌与地质条件 | 第22-25页 |
2.2.1 地形与地貌 | 第22-25页 |
2.2.2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 第25页 |
2.3 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3.1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6页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页 |
2.4 人类工程活动情况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毕节市地震活动特征 | 第27-50页 |
3.1 地震活动背景 | 第27-30页 |
3.1.1 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 第27-29页 |
3.1.2 历史地震情况 | 第29-30页 |
3.2 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 第30-37页 |
3.2.1 时间分布特征 | 第30-35页 |
3.2.2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5-37页 |
3.3 地震时空演化特征 | 第37-44页 |
3.3.1 地震重复性 | 第38-39页 |
3.3.2 震中迁移 | 第39-40页 |
3.3.3 球面重心迁移 | 第40-44页 |
3.4 相关地震参数 | 第44-48页 |
3.4.1 地震烈度 | 第44-46页 |
3.4.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 第46-47页 |
3.4.3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毕节市地震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79页 |
4.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50-56页 |
4.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0-53页 |
4.1.2 层次分析法 | 第53-55页 |
4.1.3 GIS和RS方法 | 第55-56页 |
4.2 风险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建立 | 第56-64页 |
4.2.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第56页 |
4.2.2 评估体系建立和指标解释 | 第56-58页 |
4.2.3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58-64页 |
4.3 地震灾害风险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4-71页 |
4.3.1 构建评价指标集与评语集 | 第64-65页 |
4.3.2 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计算 | 第65-67页 |
4.3.3 震害风险等级计算 | 第67-71页 |
4.4 地震灾害风险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7页 |
4.4.1 多级指标权重分析 | 第71-74页 |
4.4.2 一级风险指标评价结果分析 | 第74页 |
4.4.3 最大隶属度评价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4.4 加权平均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毕节市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 第79-100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79-83页 |
5.1.1 传统研究方法与不足之处 | 第79页 |
5.1.2 CM-AHP法 | 第79-83页 |
5.2 风险评价体系 | 第83-91页 |
5.2.1 区域次生地质灾害概述 | 第83-84页 |
5.2.2 指标选取与评价体系建立 | 第84-85页 |
5.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85-87页 |
5.2.4 评价指标分析 | 第87-91页 |
5.2.5 评价量化分级 | 第91页 |
5.3 CM-AHP评价 | 第91-97页 |
5.3.1 权重计算 | 第91-94页 |
5.3.2 风险区划与评价 | 第94-96页 |
5.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5.4 灾害防治措施 | 第97-9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毕节市地震应急分类响应系统开发与应用 | 第100-120页 |
6.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00-103页 |
6.1.1 系统设计方法 | 第100-101页 |
6.1.2 系统开发策略 | 第101-102页 |
6.1.3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第102-103页 |
6.2 系统开发平台 | 第103-104页 |
6.2.1 开发环境 | 第103-104页 |
6.2.2 ArcEngine二次开发组件介绍 | 第104页 |
6.3 系统功能实现及结果演示 | 第104-118页 |
6.3.1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第104-108页 |
6.3.2 地震信息管理模块 | 第108-110页 |
6.3.3 地震知识库模块 | 第110-111页 |
6.3.4 地震辅助决策分析模块 | 第111-115页 |
6.3.5 地震灾害文档管理模块 | 第115-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4页 |
7.1 总结 | 第120-121页 |
7.2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附录A | 第130-137页 |
附录B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