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浙中古村落植物景观的保护与建设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1.2.1 古村落第14-15页
        1.2.2 植物景观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2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24页
    1.4 研究内容第24-25页
2 浙中古村落及植物景观调查分析第25-46页
    2.1 浙中自然地理概况第25-29页
        2.1.1 地理位置第25页
        2.1.2 地形地貌第25-26页
        2.1.3 气候条件第26-27页
        2.1.4 资源特点第27-29页
    2.2 古村落类型分类第29-31页
        2.2.1 古风建筑型第29-30页
        2.2.2 形制布局型第30页
        2.2.3 植物景观型第30页
        2.2.4 古韵山水型第30-31页
    2.3 浙中古村落植物景观简介第31-36页
    2.4 古村落植物景观建设现状及特点第36-41页
        2.4.1 武义郭洞村第37-38页
        2.4.2 兰溪诸葛八卦村第38-39页
        2.4.3 永康厚吴村第39-40页
        2.4.4 总体现状及特点第40-41页
    2.5 古村落不同绿化空间乡土植物景观分析第41-46页
        2.5.1 公共绿化第41-42页
        2.5.2 庭院绿化第42-44页
        2.5.3 道路绿化第44页
        2.5.4 河道绿化第44-46页
3 浙中古村落植物景观规划建设实践第46-53页
    3.1 古村落植物景观规划建设原则第46-47页
        3.1.1 遵循自然原则第46页
        3.1.2 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结合的原则第46页
        3.1.3 合理布局,协调统一原则第46页
        3.1.4 巧妙搭配,突出季相变化原则第46-47页
    3.2 古村落植物景观规划建设目标第47页
    3.3 古村落植物景观规划建设方法第47-51页
        3.3.1 不同类型村落植物景观建设方法第47-48页
        3.3.2 不同绿化空间植物景观建设方法第48-51页
    3.4 古村落植物景观规划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第51-53页
        3.4.1 古村落原有特色与现代生态建设的关系第51页
        3.4.2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第51页
        3.4.3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第51页
        3.4.4 良好生活环境与日常养护之间的关系第51-53页
4 古村落植物景观营造方法探讨第53-63页
    4.1 古村落植物景观的文化特征第53-54页
        4.1.1 地形地貌第53页
        4.1.2 村落文化第53-54页
        4.1.3 民俗特点第54页
        4.1.4 风水布局第54页
    4.2 古村落植物景观营造原则第54-56页
        4.2.1 地域性原则第54-55页
        4.2.2 节约性原则第55页
        4.2.3 多样性原则第55页
        4.2.4 保护性原则第55页
        4.2.5 综合性原则第55-56页
    4.3 古村落植物景观营造方法第56页
        4.3.1 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第56页
        4.3.2 全面推进,特色发展第56页
        4.3.3 提高植物景观建设的科学性第56页
    4.4 古村落植物景观布局第56-57页
        4.4.1 村落外围空间第56-57页
        4.4.2 村落内部空间第57页
        4.4.3 交通线空间第57页
    4.5 古村落植物景观建设中植物品种的选择第57-59页
        4.5.1 经济树种的选择第57-58页
        4.5.2 色叶植物选择第58页
        4.5.3 观果植物品种第58-59页
        4.5.4 观花植物品种的选择第59页
    4.6 古村落植物景观的构建第59-63页
        4.6.1 点状植物景观构建第59-60页
        4.6.2 线状植物景观构建第60-61页
        4.6.3 面状植物景观构建第61-6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64页
    5.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6页
附件第66-68页
个人简介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香型铁观音的低温真空干燥及余香回收技术研究
下一篇: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