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土耳其西部深部构造及其与区域地热异常分布的关系

作者简历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目的和意义第14页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16页
        1.2.1 区域地热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区域深部构造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创新点第17页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主要工作量第18-19页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9-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0-30页
    2.1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第20-21页
    2.2 研究区地球动力学背景第21-22页
    2.3 研究区地质背景第22-28页
        2.3.1 区域地层第22页
        2.3.2 活动断层第22-25页
        2.3.3 构造演化第25-27页
        2.3.4 岩浆与火山活动第27-28页
    2.4 区域地震活动性第28-30页
第三章 研究区深部构造层析成像第30-62页
    3.1 数据来源第30-32页
    3.2 方法与流程第32-39页
        3.2.1 速度模型及网格参数化第32-34页
        3.2.2 基于快速波前推进的射线追踪方法第34-36页
        3.2.3 基于子空间迭代算法的正演第36-37页
        3.2.4 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第37-39页
    3.3 结果及讨论第39-60页
        3.3.1 研究区不同深度的水平速度与泊松比特征第39-42页
        3.3.2 研究区不同位置垂直切面速度与泊松比特征第42-59页
        3.3.3 速度及泊松比异常特征及解释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研究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第62-74页
    4.1 数据来源第62-63页
    4.2 方法与流程第63-67页
        4.2.1 震源机制求解第63-65页
        4.2.2 构造应力场反演第65-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2页
        4.3.1 震源机制求解结果第67-69页
        4.3.2 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第69-71页
        4.3.3 研究区的地球动力学机制第71-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研究区地热异常分布的特征与规律第74-95页
    5.1 代尼兹利热田地热异常特征第74-88页
        5.1.1 数据与方法第75-76页
        5.1.2 结果与讨论第76-87页
        5.1.3 热田成因模型的建立第87-88页
    5.2 区域地热异常分布特征第88-94页
        5.2.1 数据与方法第90-92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92-94页
    5.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研究区深部构造与地热异常分布的关系第95-106页
    6.1 区域地热异常的地质学成因第95-97页
        6.1.1 地层分布与热田热储层和盖层第95页
        6.1.2 岩浆火山与热田热量来源第95-96页
        6.1.3 活动断层与热田通道第96-97页
    6.2 区域地热异常的深部构造成因第97-102页
        6.2.1 壳幔速度结构与区域地热异常第97-100页
        6.2.2 壳幔电性结构与区域地热异常第100页
        6.2.3 居里面深度与区域地热异常第100-101页
        6.2.4 重力异常与区域地热异常第101-102页
    6.3 区域地热异常的动力学机制第102-103页
    6.4 研究区地热异常的综合成因机制第103-104页
    6.5 区域地热异常与地震活动第104页
    6.6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6-108页
    7.1 结论与认识第106-107页
    7.2 问题与展望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新世以来主要气候转型事件的沉积响应研究
下一篇:碎屑岩储层地震相模式数字表征及储层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