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9页 |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一)提出问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三)文献简评 | 第16-17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四、研究地简介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19-29页 |
| 一、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内涵 | 第19-20页 |
|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19页 |
|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 第19-20页 |
| 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理论基础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0-27页 |
| (一)教育均衡理论 | 第20-21页 |
| (二)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 | 第21-22页 |
| (三)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2-23页 |
| (四)城乡教育同等国民待遇理论 | 第23-24页 |
| (五)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7页 |
| 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现实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新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史 | 第29-38页 |
| 一、五年义务教育阶段 | 第29-31页 |
| (一)国家政策规制变迁 | 第29-30页 |
| (二)国家扫盲阶段 | 第30-31页 |
| (三)新中国五年义务教育特点 | 第31页 |
| 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 第31-33页 |
| (一)国家政策规制变迁 | 第31-32页 |
| (二)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 | 第32页 |
| (三)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特点 | 第32-33页 |
| 三、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阶段 | 第33-36页 |
| (一)国家政策规制变迁 | 第33-34页 |
| (二)城乡一体化阶段的义务教育 | 第34-35页 |
|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的义务教育特点 | 第35-36页 |
| 四、中国义务教育演变对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的启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A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分析 | 第38-48页 |
| 一、A县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证调查 | 第38-39页 |
| 二、A县教育基本概况 | 第39页 |
| 三、A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 第39-48页 |
| (一)A县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 | 第39-41页 |
| (二)A县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投入 | 第41-44页 |
| (三)A县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投入 | 第44-45页 |
| (四)A县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情况 | 第45-48页 |
| 第五章A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性结果分析 | 第48-53页 |
| 一、A县义务教育资源均衡的状态 | 第48-49页 |
| (一)A县义务教育资源已实现的均衡状态 | 第48页 |
| (二)A县义务教育资源已实现均衡状态的原因 | 第48-49页 |
| 二、A县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的状态 | 第49-53页 |
| (一)A县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状态 | 第49-50页 |
| (二)A县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状态的原因 | 第50-53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第53-57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 二、发展建议 | 第54-57页 |
| (一)政府一如既往地加大投入力度 | 第54页 |
| (二)通过提高收入的方式吸引优质教师进入农村义务教育领域 | 第54-55页 |
| (三)多途径提高教师从业水平 | 第55页 |
| (四)完善教师流动机制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附录 | 第62-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