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文献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1 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2.1 资产减值基本理论 | 第18-22页 |
2.1.1 资产减值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2 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3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1.4 资产减值在现行会计准则下的变化 | 第21-22页 |
2.2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 | 第22-26页 |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2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 | 第23页 |
2.2.3 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 第23-24页 |
2.2.4 盈余管理的处理方式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互影响 | 第26-30页 |
3.1 资产减值对实现盈余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 第26-27页 |
3.1.1 现行的会计准备对资产减值的判断缺乏依据 | 第26页 |
3.1.2 可回收资产金额估值存在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3.1.3 短期资产的计提减值存在可转回 | 第27页 |
3.1.4 信息失真使得盈余管理存在一定空间 | 第27页 |
3.2 资产减值抑制盈余管理 | 第27-28页 |
3.2.1 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 第27页 |
3.2.2 可转回金额计量方法进一步明确 | 第27-28页 |
3.2.3 规范资产减值确认时点 | 第28页 |
3.2.4 规定资产减值的披露标准 | 第28页 |
3.3 盈余管理促使资产减值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山东海化公司简介 | 第30-35页 |
4.1 背景简介 | 第30-32页 |
4.1.1 公司概况 | 第30-32页 |
4.1.2 公司的人员构成 | 第32页 |
4.2 财务状况 | 第32-33页 |
4.3 选择山东海化公司为案例的原因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山东海化盈余管理的财务指标具体分析 | 第35-44页 |
5.1 案例行为成因分析 | 第35页 |
5.1.1 夸大亏损,进行巨额冲销 | 第35页 |
5.1.2 实现扭亏为盈,成功摆脱“ST” | 第35页 |
5.2 财务指标分析 | 第35-41页 |
5.2.1 计提坏账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第35-37页 |
5.2.2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第37-38页 |
5.2.3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净利润的影响 | 第38-40页 |
5.2.4 计提资产减值额对净利润的影响 | 第40-41页 |
5.3 山东海化与同行业公司计提资产减值总额占净利润的比例对比 | 第41-42页 |
5.4 山东海化利用资产减值成功摘帽的效果分析 | 第42-4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44-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5-47页 |
6.2.1 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 | 第45页 |
6.2.2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 | 第45-46页 |
6.2.3 强化减值信息的披露和提高信息透明度 | 第46页 |
6.2.4 适当的改革上市公司考核目标 | 第46页 |
6.2.5 提升社会审计监督水平 | 第46-47页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