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肥东县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致谢第4-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 技术路线第15页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15-16页
2 相关概念与支撑理论第16-17页
    2.1 相关概念第16页
        2.1.1 扶贫第16页
        2.1.2 精准扶贫第16页
        2.1.3 绩效及绩效评价第16页
    2.2 支撑理论第16-17页
        2.2.1 权利贫困理论第16-17页
        2.2.2 合作型反贫困理论第17页
        2.2.3 涓滴理论第17页
        2.2.4 经济学理论第17页
        2.2.5 政府干预理论第17页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页
3 国内外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借鉴第17-24页
    3.1 国外精准扶贫模式第17-19页
        3.1.1 国外农村扶贫三类模式第17-18页
        3.1.2 旅游扶贫方式第18-19页
    3.2 国内精准扶贫模式第19-21页
        3.2.1“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模式第19页
        3.2.2“互联网 + 农业 + 精准扶贫”模式第19-20页
        3.2.3 农业产业化精准扶贫模式第20-21页
        3.2.4 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第21页
    3.3 比较借鉴第21-24页
        3.3.1 国外精准扶贫模式借鉴第21-22页
        3.3.2 国内精准扶贫模式借鉴第22-24页
4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第24-27页
    4.1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路第24-25页
        4.1.1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的总体目标第24页
        4.1.2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的思路第24-25页
    4.2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第25-26页
        4.2.1 评价指标体系法第25页
        4.2.2 回归分析法第25页
        4.2.3 数据包络分析法第25-26页
        4.2.4 因子分析法第26页
    4.3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第26-27页
        4.3.1 评价指标体系法内涵第26页
        4.3.2 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第26-27页
5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实证分析第27-34页
    5.1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现状第27-29页
        5.1.1 研究区概况第27页
        5.1.2 肥东县精准扶贫项目的基本原则第27页
        5.1.3 肥东县精准扶贫项目的主要措施第27-29页
    5.2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第29-33页
        5.2.1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结果分析第29-30页
        5.2.2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项目行政绩效分析第30-31页
        5.2.3 肥东县蒋祠村精准扶贫项目脱贫效果分析第31-33页
    5.3 肥东县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5.3.1 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有待健全第33页
        5.3.2 扶贫相关配套体制不完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第33页
        5.3.3 缺乏连续的绩效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第33-34页
6 肥东县加快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第34-39页
    6.1 实施精准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区自我发展能力第34-35页
        6.1.1 突出群众满意,以必胜信心汇聚脱贫攻坚合力第34页
        6.1.2 依托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展业第34-35页
        6.1.3 发挥创新优势,以电子商务引导新型产业建设第35页
    6.2 实施精准保障扶贫,提升贫困群众救助水平第35-37页
        6.2.1 提高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解决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第35-36页
        6.2.2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缓解因病致贫现象第36-37页
        6.2.3 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落实教育救助政策第37页
    6.3 实施精准安居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第37-39页
        6.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第37-38页
        6.3.2 推进贫困村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第38页
        6.3.3 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合肥居民茶叶消费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