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第一章 破骨细胞骨吸收及相关调控机理 | 第14-18页 |
1. 骨重建 | 第14-15页 |
2. 调控破骨细胞骨吸收的分子机制 | 第15-18页 |
2.1 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 | 第16-17页 |
2.2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 | 第17页 |
2.3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 | 第17-18页 |
第二章: OPG与破骨细胞自噬的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 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 | 第18-19页 |
2. 破骨细胞自噬 | 第19-21页 |
3. 自噬与骨代谢疾病 | 第21-23页 |
3.1 骨硬化病 | 第21页 |
3.2 骨质疏松与骨质老化 | 第21页 |
3.3 Paget病 | 第21-23页 |
第三章: AKT/mTOR/ULK1与破骨细胞 | 第23-25页 |
1. AKT | 第23页 |
2. mTOR | 第23-24页 |
3. ULK1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6-57页 |
第一章 OPG对破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26-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9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1.4 破骨细胞的培养 | 第27页 |
1.5 TRAP染色 | 第27页 |
1.6 免疫荧光检测自噬小体 | 第27-28页 |
1.7 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28页 |
1.8 流式细胞术检测自噬小体 | 第28页 |
1.9 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 | 第28-29页 |
1.10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2. 结果 | 第29-38页 |
2.1 BMMs诱导不同天数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 BMMs诱导不同天数对破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 OPG对破骨细胞自噬流的影响 | 第32-33页 |
2.4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33-36页 |
2.5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自噬小体的影响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自噬在OPG调控破骨细胞骨吸收中的作用 | 第40-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43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1.4 破骨细胞的诱导 | 第40-41页 |
1.5 xCelligence系统检测破骨细胞生长曲线 | 第41页 |
1.6 扫描电镜检测骨吸收陷窝 | 第41页 |
1.7 QRT-PCR检测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骨吸收标志性基因的表达 | 第41-43页 |
1.8 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骨吸收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43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2. 结果 | 第43-48页 |
2.1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指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2.2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2.3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骨吸收相关基因的影响 | 第47页 |
2.5 CQ、RAP和OPG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关键蛋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AKT/mTOR/ULK1在OPG调控破骨细胞自噬过程中的作用 | 第50-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1.4 破骨细胞诱导 | 第50-51页 |
1.5 透射电镜观察破骨细胞自噬小体 | 第51页 |
1.6 western blot检测破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 | 第51页 |
1.7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2. 结果 | 第51-55页 |
2.1 不同浓度OPG对破骨细胞AKT/mTOR/ULK1通路蛋白的影响 | 第51-52页 |
2.2 OPG与LY294002或RAP对破骨细胞AKT/mTOR/ULK1通路蛋白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OPG与3-MA或RAP对破骨细胞LC3和LAMP2蛋白的影响 | 第53-55页 |
2.4 OPG和3-MA对破骨细胞自噬小体的影响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70页 |
全文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