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依托工程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低温干燥地区路面典型病害及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2.1 气候概述 | 第16页 |
2.2 低温干燥地区路面典型病害 | 第16-18页 |
2.3 低温干燥地区沥青路面开裂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2.4 沥青混合料低温开裂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混合料评价 | 第21-53页 |
3.1 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的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3.2 乌奎高速公路既有路面检测内容与评定方法 | 第22-26页 |
3.2.1 既有路面检测内容 | 第22页 |
3.2.2 路面破损状况调查与评价 | 第22-23页 |
3.2.3 路面车辙检测与评价 | 第23页 |
3.2.4 路面回弹弯沉检测与评价 | 第23-24页 |
3.2.5 路面抗滑性能检测与评价 | 第24-25页 |
3.2.6 路面平整度检测与评价 | 第25页 |
3.2.7 路面取芯及试验 | 第25-26页 |
3.2.8 路基路面探坑及试验 | 第26页 |
3.2.9 地质雷达测试 | 第26页 |
3.3 乌奎高速公路路面性能分析及评价 | 第26-44页 |
3.3.1 路面破损 | 第27-29页 |
3.3.2 弯沉 | 第29-32页 |
3.3.3 车辙 | 第32-34页 |
3.3.4 平整度 | 第34-35页 |
3.3.5 抗滑 | 第35-37页 |
3.3.6 钻芯 | 第37-38页 |
3.3.7 坑探 | 第38-41页 |
3.3.8 路床顶面CBR | 第41页 |
3.3.9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 第41-42页 |
3.3.10 探地雷达检测 | 第42-44页 |
3.4 旧沥青路面面层芯样室内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52页 |
3.4.1 密度及劈裂强度试验 | 第44-46页 |
3.4.2 抽提法油石比试验 | 第46-49页 |
3.4.3 沥青三大指标及粘度试验 | 第49页 |
3.4.4 矿料级配试验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改扩建旧沥青路面利用技术研究 | 第53-65页 |
4.1 高速公路旧沥青路面铣刨标准研究 | 第53-54页 |
4.1.1 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4.1.2 铣刨处治标准分析 | 第54页 |
4.2 既有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方案原则 | 第54-55页 |
4.3 主要再生方式及特点 | 第55-56页 |
4.3.1 厂拌热再生 | 第55页 |
4.3.2 就地热再生 | 第55页 |
4.3.3 就地冷再生 | 第55-56页 |
4.3.4 厂拌冷再生 | 第56页 |
4.4 再生方式选择方法 | 第56-64页 |
4.4.1 再生方式特点和适用性 | 第56-57页 |
4.4.2 依托项目路面再生方式选择 | 第57-58页 |
4.4.3 泡沫沥青冷再生与乳化沥青冷再生比选论证 | 第58-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乌奎高速公路改扩建路面结构方案研究 | 第65-79页 |
5.1 交通量分析 | 第65-67页 |
5.1.1 车种比例构成及代表车型 | 第65-66页 |
5.1.2 土基模量的调查和取用 | 第66页 |
5.1.3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 | 第66-67页 |
5.2 新建路面设计方案及其比选 | 第67-72页 |
5.2.1 路面沥青面层比选 | 第67-69页 |
5.2.2 路面基层的比选 | 第69页 |
5.2.3 推荐方案 | 第69-71页 |
5.2.4 分车道设计新建路面结构 | 第71-72页 |
5.3 既有公路路面加铺改造设计方案及其比选 | 第72-77页 |
5.3.1 既有路面分车道设计加铺方案比选 | 第73-74页 |
5.3.2 既有路面结构铣刨加铺方案 | 第74-76页 |
5.3.3 路面病害处治 | 第76-77页 |
5.4 乌奎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旧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分析 | 第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附录A 路面结构计算书 | 第84-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