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粉煤灰对环境的危害 | 第13页 |
1.2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13-25页 |
1.2.1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 第14-20页 |
1.2.2 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主要研究创新点 | 第26页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26-28页 |
2 高铝粉煤灰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28-36页 |
2.1 高铝粉煤灰的样品描述 | 第28-35页 |
2.1.1 样品含水率的测定 | 第28-29页 |
2.1.2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9页 |
2.1.3 物相分析 | 第29-30页 |
2.1.4 微区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30-32页 |
2.1.5 热学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2.1.6 颗粒粒径分布特征 | 第33-34页 |
2.1.7 红外光谱特征 | 第34-35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铵盐焙烧提取高铝粉煤灰中的氧化铝 | 第36-57页 |
3.1 高铝粉煤灰硫酸/硫酸铵焙烧-水浸实验 | 第36-48页 |
3.1.1 实验 | 第36-39页 |
3.1.2 不同物料比助剂焙烧熟料物相、谱学特征变化 | 第39-42页 |
3.1.3 焙烧温度对Al_2O_3提取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3.1.4 焙烧时间对Al_2O_3提取率的影响 | 第44-48页 |
3.2 浸取液中有价组分的分离 | 第48-52页 |
3.2.1 实验 | 第48-50页 |
3.2.2 水浸时间对浸取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3 水浸温度对浸取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4 液固比对浸取率的影响 | 第52页 |
3.3 水浸液制备Al_2O_3前驱体(AACH) | 第52-56页 |
3.3.1 实验 | 第53-54页 |
3.3.2 滴加顺序对前驱体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3 前驱体SEM图谱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纳米Al_2O_3的制备 | 第57-68页 |
4.1 雾化-超声辅助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Al_2O_3 | 第57-62页 |
4.1.1 实验 | 第57-59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4.2 AACH前驱体及其煅烧产物表征 | 第62-67页 |
4.2.1 AACH前驱体的物相分析 | 第62-64页 |
4.2.2 AACH前驱体的SEM图像 | 第64-65页 |
4.2.3 煅烧温度对AACH前驱体相变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4 α-Al_2O_3的SEM分析 | 第66-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5 提铝水浸渣制备铝代托贝莫来石 | 第68-84页 |
5.1 铝代托贝莫来石的制备 | 第69-82页 |
5.1.1 实验 | 第69-72页 |
5.1.2 摩尔比对产物的影响 | 第72-76页 |
5.1.3 水热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 第76-81页 |
5.1.4 液固比对产物的影响 | 第81-82页 |
5.2 铝代托贝莫来石形成的机理研究 | 第82-8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与环境评价 | 第84-90页 |
6.1 环境效益评价 | 第85-86页 |
6.1.1 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 第85页 |
6.1.2 污染物的排放 | 第85-86页 |
6.2 技术可行性与生态化评价 | 第86-88页 |
6.3 经济效益对比评价 | 第88页 |
6.4 工艺技术评价 | 第88-8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结论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附录A 铝的测定方法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