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8-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 水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2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基础理论体系与方法 | 第23-38页 |
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及内涵 | 第23页 |
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3-36页 |
2.2.1 层次分析法(AHP法) | 第24-27页 |
2.2.2 熵权法 | 第27-28页 |
2.2.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28-30页 |
2.2.4 可拓物元模型 | 第30-33页 |
2.2.5 可拓云模型 | 第33-36页 |
2.3 水资源配置软件 | 第36-38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8-51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8-42页 |
3.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 第38页 |
3.1.2 气候与降水 | 第38-39页 |
3.1.3 河流水系 | 第39-40页 |
3.1.4 水资源分区 | 第40-42页 |
3.1.5 区域水资源量 | 第42页 |
3.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2页 |
3.3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第42-45页 |
3.3.1 人口及城镇化 | 第42-43页 |
3.3.2 国民经济发展指标 | 第43-44页 |
3.3.3 农业发展预测 | 第44-45页 |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45-51页 |
3.4.1 供水工程及供水量 | 第45-46页 |
3.4.2 用水量 | 第46-47页 |
3.4.3 耗水量和排水量 | 第47页 |
3.4.4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效率 | 第47-48页 |
3.4.5 开发利用现状 | 第48-49页 |
3.4.6 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4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51-79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61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1-52页 |
4.1.2 评价指标的具体解释 | 第52-54页 |
4.1.3 评价指标分级 | 第54-56页 |
4.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6-61页 |
4.2 庐江县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61-64页 |
4.2.1 计算单因素隶属度 | 第61-64页 |
4.2.2 评价结果 | 第64页 |
4.3 庐江县水资源承载力可拓物元理论评价 | 第64-70页 |
4.3.1 构建经典域物元矩阵 | 第64-65页 |
4.3.2 构建节域矩阵 | 第65-66页 |
4.3.3 确定庐江县水资源承载力待判物元矩阵 | 第66页 |
4.3.4 各年指标值与各等级的关联度计算 | 第66-69页 |
4.3.5 各年水资源承载力与各等级的关联度计算 | 第69-70页 |
4.4 庐江县水资源承载力可拓云模型评价 | 第70-77页 |
4.4.1 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0页 |
4.4.2 构造等级界限可拓云模型 | 第70-72页 |
4.4.3 可拓云模型的云关联度计算 | 第72-75页 |
4.4.4 计算云综合评判向量 | 第75页 |
4.4.5 确定各年水资源承载力等级和级别变量特征值 | 第75页 |
4.4.6 确定水资源承载力弱载因子 | 第75-77页 |
4.5 可拓云模型应用可行性判定 | 第77-79页 |
5 庐江县水资源承载力对比研究 | 第79-94页 |
5.1 对比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第79-84页 |
5.1.1 确定待判物元矩阵 | 第79-80页 |
5.1.2 可拓云模型的云关联度计算 | 第80-82页 |
5.1.3 确定各对比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情况 | 第82-84页 |
5.2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分析 | 第84-94页 |
5.2.1 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84-87页 |
5.2.2 与对比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横向比较分析 | 第87-93页 |
5.2.3 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 | 第93-94页 |
6 基于MIKE HYHRO BASIN的庐江县水资源配置 | 第94-115页 |
6.1 规划配置思路 | 第94页 |
6.2 配置条件分析 | 第94-101页 |
6.2.0 水平年及配置单元划分 | 第94页 |
6.2.1 可供水量分析 | 第94-98页 |
6.2.2 需水预测 | 第98-101页 |
6.3 模型构建 | 第101-103页 |
6.3.1 河流及流域数字化 | 第101页 |
6.3.2 水源工程和用水户数字化 | 第101-102页 |
6.3.3 输入河流节点 | 第102页 |
6.3.4 模型输入及规则 | 第102-103页 |
6.4 规划年水资源配置 | 第103-112页 |
6.4.1 一次供需平衡 | 第103-106页 |
6.4.2 二次供需平衡 | 第106-107页 |
6.4.3 三次供需平衡 | 第107-109页 |
6.4.4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论 | 第109-112页 |
6.5 规划年水资源配置效果评价 | 第112-11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8页 |
7.1 结论 | 第115-116页 |
7.2 论文特色 | 第116页 |
7.3 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