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观赏植物综合评价研究 | 第13-16页 |
·观赏植物观赏性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观赏植物耐旱涝性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耐旱性研究 | 第15-16页 |
·耐涝性研究 | 第16页 |
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16-19页 |
·百分制法 | 第16-17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7页 |
·模糊数学法 | 第17-18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8页 |
·隶属函数法 | 第18-19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19页 |
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19-24页 |
·观赏性指标的选择 | 第19-21页 |
·观姿 | 第19页 |
·观枝 | 第19-20页 |
·观叶 | 第20页 |
·观花 | 第20页 |
·观果和种子 | 第20-21页 |
·耐旱涝性指标的选择 | 第21-24页 |
·耐旱性指标的选择 | 第21-23页 |
·耐涝性指标的选择 | 第23-24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国庆小菊苗期耐涝性和耐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25-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性状观测与统计 | 第26-27页 |
·评价方法 | 第27页 |
·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27-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各因素综合权重值的最终确定 | 第29页 |
·国庆小菊耐涝性和耐旱性评价结果的分析与验证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国庆小菊品种生长期耐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页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指标测试 | 第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方差分析 | 第36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隶属函数分析 | 第38-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3页 |
·耐旱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0页 |
·耐旱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定植期对国庆小菊生育期和观赏性的影响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44页 |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定植期对国庆小菊生育期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定植期对国庆小菊观赏性状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定植期对国庆小菊整体观赏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定植期对国庆小菊单花序观赏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 | 第51-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页 |
·性状观测与统计 | 第52-53页 |
·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国庆小菊综合评价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第53页 |
·计算综合权重值 | 第53-54页 |
·评分标准的制定 | 第54-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各因素综合权重值的最终确定 | 第58页 |
·国庆小菊品种综合得分及等级的确定 | 第58-59页 |
·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与验证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