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中式传统院落价值的认知 | 第16-25页 |
2.1 传统院落的发展 | 第16-17页 |
2.1.1 院落空间的形成原因 | 第16-17页 |
2.1.2 传统院落空间的现实意义 | 第17页 |
2.2 传统院落的空间原型 | 第17-22页 |
2.2.1 院落的形态 | 第17-19页 |
2.2.2 院落的功能 | 第19页 |
2.2.3 传统院落空间的原型分析—合院的基本形式 | 第19-20页 |
2.2.4 院落式民居的空间特征 | 第20-22页 |
2.3 传统院落文化层面的认知 | 第22-24页 |
2.3.1 院落与人际 | 第22-23页 |
2.3.2 院落与文化 | 第23-24页 |
2.3.3 院落与堪舆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中式传统院落与当代建筑的比较 | 第25-48页 |
3.1 中式传统院落与现代新型院落住宅的比较 | 第25-26页 |
3.1.1 新型院落与传统院落的共性 | 第25页 |
3.1.2 新型院落住宅同传统院落民居的差异性 | 第25-26页 |
3.2 当代住宅建筑中传统院落的"缺失" | 第26-36页 |
3.2.1 当代院落式住宅的形式分析 | 第26-29页 |
3.2.2 现代院落式住宅类型的选择 | 第29-32页 |
3.2.3 建筑原始形态的提取 | 第32-33页 |
3.2.4 传统文化的地域性 | 第33页 |
3.2.5 舒服适宜的空间尺度 | 第33-34页 |
3.2.6 传统院落建筑空间的包容性 | 第34-35页 |
3.2.7 建筑外表面的处理 | 第35-36页 |
3.3 现代建筑"院落"的诉求 | 第36-40页 |
3.3.1 现代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3.3.2 中国传统院落建筑影响下的当代院落建筑探索 | 第37-40页 |
3.4 "新而中"院落的设计思路 | 第40-47页 |
3.4.1 传统院落空间与现代生活模式的不相容性 | 第40页 |
3.4.2 传统院落空间模式的重要性 | 第40-41页 |
3.4.3 现代建筑中院落模式的体现 | 第41-42页 |
3.4.4 现代院落空间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第42-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中式传统院落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实践 | 第48-66页 |
4.1 "新中式院落"空间创造的新思路 | 第48-50页 |
4.1.1 历史的发展脉络 | 第48页 |
4.1.2 中式传统院落空间的内与外 | 第48-49页 |
4.1.3 中式传统院落的功能转化与创新更新的手段 | 第49-50页 |
4.2 "新中式院落"设计实例借鉴 | 第50-60页 |
4.2.1 集中式院落——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十院书屋" | 第50-54页 |
4.2.2 中式传统院落在学校规划中的应用——山东省汶上县中都国际学校 | 第54-60页 |
4.3 实践案例——驻马店市确山县龙凤山生态办公区 | 第60-65页 |
4.3.1 项目概况及设计要求 | 第60页 |
4.3.2 龙凤山生态办公区的设计思路 | 第60-62页 |
4.3.3 龙凤山生态办公区"新而中"设计实现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页 |
5.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