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 第12-15页 |
1.1.1 历史背景:社会技术变革带来的城市和建筑空间的变化 | 第12-13页 |
1.1.2 现实背景:"互联网+"时代建筑空间的现实情况及问题 | 第13-15页 |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18页 |
1.4.1 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 第16-17页 |
1.4.2 关于"互联网+城市和建筑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1.6 章节小结 | 第21-22页 |
第2章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城市、建筑与生活 | 第22-73页 |
2.1 "互联网+"时代 | 第23-36页 |
2.1.1 含义和内容 | 第23-24页 |
2.1.2 背景和原因 | 第24-26页 |
2.1.3 相关概念 | 第26-30页 |
2.1.3.1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 第26-27页 |
2.1.3.2 大数据和云计算 | 第27-28页 |
2.1.3.3 互联网思维 | 第28-29页 |
2.1.3.4 物联网 | 第29-30页 |
2.1.4 应用领域 | 第30-34页 |
2.1.5 未来方向 | 第34-36页 |
2.2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生活 | 第36-50页 |
2.2.1 "互联网+"时代的变革 | 第36-37页 |
2.2.2 "互联网+"对社会形态的影响 | 第37-40页 |
2.2.2.1 社会经济 | 第37-38页 |
2.2.2.2 社会秩序 | 第38-40页 |
2.2.3 "互联网+"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 第40-45页 |
2.2.3.1 生活变革 | 第40-43页 |
2.2.3.2 工作变革 | 第43-45页 |
2.2.4 "互联网+"对思维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45-50页 |
2.2.4.1 思维变革 | 第45-48页 |
2.2.4.2 价值观念变革 | 第48-50页 |
2.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和建筑 | 第50-72页 |
2.3.1 "互联网+城市和建筑"的可能性 | 第50页 |
2.3.2 "互联网+"时代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 第50-65页 |
2.3.2.1 建筑师的角色 | 第50-52页 |
2.3.2.2 建筑设计工具 | 第52-53页 |
2.3.2.3 建筑设计平台 | 第53-55页 |
2.3.2.4 建筑设计思维 | 第55-57页 |
2.3.2.5 建筑设计方式 | 第57-60页 |
2.3.2.6 建筑未来趋势 | 第60-65页 |
2.3.3 "互联网+"时代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65-70页 |
2.3.3.1 连接和均质 | 第65-66页 |
2.3.3.2 多元和重混 | 第66-68页 |
2.3.3.3 分享和交互 | 第68-70页 |
2.3.4 "互联网+"时代对未来世界的预测 | 第70-72页 |
2.3.4.1 立体网络 | 第70页 |
2.3.4.2 空间运动 | 第70-71页 |
2.3.4.3 虚拟现实 | 第71-72页 |
2.4 章节小结 | 第72-73页 |
第3章 "互联网+"时代的空间状态及营建 | 第73-148页 |
3.1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空间 | 第75-89页 |
3.1.1 "互联网+"时代空间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 第75-76页 |
3.1.2 "互联网+"时代公共空间的社会问题 | 第76-78页 |
3.1.2.1 空间失序与空间网络化的必然 | 第76-77页 |
3.1.2.2 空间失语与空间人性化的回归 | 第77-78页 |
3.1.3 "互联网+"时代公共空间的多元转化 | 第78-89页 |
3.1.3.1 "互联网+"的网络式生活导致的承担某种特定性质的公共空间的衰退纳新 | 第78-83页 |
3.1.3.2 "互联网+"的平权和均质导致的体现等级秩序的传统公共空间的消解溶新 | 第83-86页 |
3.1.3.3 "互联网+"的信息高效、自由、多向和即时性导致的公共空间的虚拟转化 | 第86-89页 |
3.2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空间 | 第89-123页 |
3.2.1 "互联网+"时代个人空间概念的延伸和扩展 | 第89-91页 |
3.2.1.1 生活空间—"家"的内涵 | 第89-90页 |
3.2.1.2 多元空间—"家"的外延 | 第90-91页 |
3.2.2 "互联网+"时代个人空间的社会问题 | 第91-93页 |
3.2.3 "互联网+"时代个人空间的可变性与交互性 | 第93-123页 |
3.2.3.1 偶然和随机的行为方式导致的空间的可变性 | 第93-106页 |
3.2.3.2 体验和感知的思维意识决定的空间的交互性 | 第106-117页 |
3.2.3.3 游牧和迁徙的城市属性带来的空间的移动性 | 第117-123页 |
3.3 "互联网+"时代的空间界限和空间秩序 | 第123-134页 |
3.3.1 空间界限的消解 | 第123-126页 |
3.3.1.1 空间多元、多义与模糊趋向 | 第123-124页 |
3.3.1.2 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界限消解 | 第124页 |
3.3.1.3 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的界限消解 | 第124-126页 |
3.3.2 空间人性化秩序 | 第126-128页 |
3.3.2.1 "互联网+"时代人的双重角色和存在 | 第126页 |
3.3.2.2 "互联网+"时代空间的人性化秩序 | 第126-128页 |
3.3.3 空间个性化差异 | 第128-134页 |
3.3.3.1 "互联网+"时代的个人化生活 | 第128-129页 |
3.2.3.2 "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空间 | 第129-134页 |
3.4 "互联网+"时代的建筑空间营建 | 第134-147页 |
3.4.1 层次重构的空间 | 第134-142页 |
3.4.1.1 空间内外层次重构 | 第134-136页 |
3.4.1.2 空间结构层次重构 | 第136-142页 |
3.4.2 家具实现的空间 | 第142-147页 |
3.4.2.1 模糊家具、地面和墙壁的界限 | 第142-144页 |
3.4.2.2 移动、折叠、隐藏的家具实现空间 | 第144-147页 |
3.5 章节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4章 结语 | 第148-154页 |
4.1 明日世界:混沌有序,万物盛开 | 第148-149页 |
4.2 结庐人境:深居简出,海角天涯 | 第149-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56页 |
后记与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