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来源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传统家风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8-29页 |
第一节 家风的涵义及其历史流变 | 第18-22页 |
一、家风的涵义 | 第18-20页 |
二、我国家风的历史源流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我国优秀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 | 第22-26页 |
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齐家之道 | 第23-24页 |
二、以德立身,立志敬业的修身之道 | 第24-25页 |
三、忠信笃敬,亲仁济众的处世之道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我国传统家风的具体功能 | 第26-29页 |
一、通过家训门风提升人的道德认知 | 第26页 |
二、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培养人的道德情感 | 第26-27页 |
三、通过家规约束和惩戒历练人的道德意志 | 第27页 |
四、通过行为习惯的养成践行人的道德行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传承优秀家风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 第29-36页 |
第一节 传承优秀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内化意义 | 第29-31页 |
一、家风传承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共振 | 第29-30页 |
二、家风传承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内化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传承优秀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强化意义 | 第31-33页 |
一、家风传承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 第31-32页 |
二、家风传承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 第32-33页 |
第三节 传承优秀家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具有深化意义 | 第33-36页 |
一、家风传承通过家训家规、言传身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3-34页 |
二、家风传承通过人格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页 |
三、家风传承通过榜样示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的我国传统家风的传承现状及其原因 | 第36-42页 |
第一节 我国传统家风在当代社会的传承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传统家风在当代社会传承之问题的原因 | 第37-42页 |
一、20世纪初激烈批判封建家庭制度,传统家风遭遇质疑 | 第37-38页 |
二、文革等历次运动冲击,家风基础再遭剧烈动摇 | 第38-39页 |
三、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传统家风面临最后一击 | 第39-40页 |
四、家庭结构的变迁,家风根基难以依附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野下传承我国优秀家风的路径选择 | 第42-54页 |
第一节 立足当代,有效促进家风塑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 | 第42-44页 |
一、结合时代语境,赋予传统家风新内容、新理念 | 第42-43页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领家风建设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着眼细微,具体落实家风孕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 第44-46页 |
一、弘扬中华家风文化,学习好家风典范 | 第44-45页 |
二、注重尊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传承优秀家风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家风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通 | 第46-51页 |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发挥家庭德育功能 | 第46-48页 |
二、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 | 第48-49页 |
三、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为家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第49-50页 |
四、加大宣传力度,引领家风建设的正确风向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强化实践,大力深化家风熏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双赢 | 第51-54页 |
一、学习先贤们的"平天下"胸怀,树立"爱国"情感 | 第51-52页 |
二、履行尽忠职守的原则,成就"敬业"人生价值 | 第52页 |
三、严格修炼自身品质,坚定"诚信"道德要求 | 第52-53页 |
四、奉行睦亲齐家准则推广化,滋养"友善"人际关系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